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润疆”政策的提出,给新疆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宏观上做出导向,但仅仅国家和政府层面做出努力是不够的,上行则需要下效,上令还需要下达,地方层面也要有所动作。那地方层面如何更好地践行“文化润疆”政策呢?自然要遵循全方位,深层次的原则,即工、商、农、教等各领域都应践行这一政策,而作为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则更应做出表率。值得褒奖的是,“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的中学语文教学作出了积极配合,主动审视原来的教学模式,寻找以前的弊病,力求探索出新疆未来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响应国家政策,让教育先行。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日渐形成,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明对话日益重要.个体如何在现代多元文化境遇下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仅关涉到个体自身的社会化与安身立命,而且也关涉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从文化认同视角研究当代个体生成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化润疆是我们党立足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经长期实践而创造性提出的引领新疆社会治理的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发展战略。课程思政是高校践行文化润疆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挖掘和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就要使微观叙事与宏观目标有机结合,丰富教师文化生活、增强教师文化底蕴,彰显课程思政内容柔性与隐性,加强教师交流沟通、均衡化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质量,加大学术研究,为课程思政服务文化润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4.
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了“文化润疆”,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措施就是加强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心灵。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学的重要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针对新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深入挖掘南疆四地州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找出当前南疆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发现务工人员在融入城市现代生活中面临的症结,为进一步做好南疆四地州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以及构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式格局提供决策咨询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化润疆为大背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中语系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后,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发生的变化及课程对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产生的影响.了解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使这门课程能够在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做到...  相似文献   

7.
文化润疆是党中央关照新疆历史与现实发展,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谋划新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丰富了新时代党的兴疆治疆方略的话语体系和内涵空间。文化润疆的提出也为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做出了理论指引,提供了丰富资源。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法,营造结果导向的教育氛围,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文化教育生态系统,整合教育资源,汇聚教育合力,有利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  相似文献   

8.
“文化润疆”丰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新疆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更加多样。文章通过调查南疆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情况,分析高校在传承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和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新时代南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赓续、弘扬发展提供思路,增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认同既包含某个群体所体现的文化认同感,也包含某个个体所展现的个人文化意识.对文化认同是否达成共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基础及民族凝聚力.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使命,外语教学应遵守中西双向原则,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德育生成的逻辑样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成哲学认为,世界万物是永恒的发展变化和动态生成,在生成哲学的价值理性范导下,大学德育蕴含先验概念和认知图式的双重建构过程,德育生成的价值建构与意义阐释并非混沌无序状态,而是遵循德育生成的逻辑框架。"符号认同"德育生成愿景是价值判断的同质逻辑和事实判断的异质逻辑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符号认同"的德育生成要统摄于德育符号"编码—解码"的生成机制和运作逻辑中,并在大学德育活动中建构着动态生成的效能方式和意象性的符码关系。现实运作中的德育出现了"非线性"偏移的"本源性危机",浮现出外在严苛与内在虚妄的价值偏移,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大学生德育实施的价值悬置和实践流弊。全媒体视域下"符号认同"的德育实践需要大学在境遇权衡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成理路,并形成大学场域中"政治—符号—德育"的生成共同体,最终趋向于大学德育的"异托邦"。  相似文献   

11.
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目前高校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总体趋于积极正向,且汉语水平对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较显著.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应在树立文化平等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融合、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一个具有强烈区域性和民族性特质的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从文化权力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的内卷化与其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紧密相关,同时现代性转型中文化权力主体的置换加速了其传统社会的解构,传统和现代脱节甚至对立,各种外来权力话语体系的冲击,造成当地传统文化断裂,社会结构瓦解文化认同多元泛化,从传统的主体性、主导性族群蜕变为现代性语境中的边缘群体,致使当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阻力增大,过程缓慢,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根基。现有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在日益多元的主体互动中,“我”与“他者”之间的交流表现为不同文化社群之间的互动。在文化间性思维的指引下,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碰撞和对话,跨文化传播才得以实现。文化间性不仅为不同文化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更为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研究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应用这一理论在解读全球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互动,特别是跨文化传播中达成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对于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研究,为我们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化群体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更多路径,这也将成为未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张惠华  高腾 《职教论坛》2012,(17):16-18
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定量考查以及访谈形式的定性分析,对近4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安全自觉意识以及西化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对有针对性地弱化西化文化对年轻群体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民族独立到国富民强的百年奋斗历程为历史背景,通过红色理论、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作品、红色旧址遗物等载体进行表达优良精神和彰显制度体系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对培育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两者之间的联系,挖掘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而探讨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有效路径,帮助大学生加深在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制度、中国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四个方面的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非全面性、不平衡性和不一致性等特点,须从注重教育引导,增强情感体验,加强实践养成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之源,承载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与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必须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最终必须体现在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质指向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而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实质则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将"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逻辑基础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其次是对中华文化内在理念与价值体系的肯定,是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次要求。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实然路径既包括主体自觉的教育强化,又包括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建构,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共同促进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最终实现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9.
崇左市是桂(广西)西南重要的边境城市,是面向东盟的国家形象宣传窗口城市,面对全球化浪潮下城市建设的日益同质化和边境城市的文化精神建设具有跨民族、跨地区、跨国度的特殊情况。崇左市如何避免在跨国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忽视文化认同而造成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丧失,是该边境城市文化精神建设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项目的推进,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问题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面临的时代命题。教学中应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底蕴,尊重他者文化,探索融通中外文化传播的新表达;文化体验课应注重针对性、切实性和深刻性,避免走马观花;还应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搭建媒介文化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