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叶诗人和语言 九叶诗人是1945年—1949年出现的一群诗歌探索者,在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流派被认定则是由于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它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湜、唐祈、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的四十年代诗选集。其诗风独具特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顾城为图在民族文化的传承里建构诗歌和现代理论话语体系。“回归自然,皈依老庄”是其海外生活与创作的共同写照。他对道家的研究自成一说,形成自己的“自然哲学”理念。他强调灵性、真性的表达,推崇隐现法,追求超脱、纯粹、空灵的艺术境界。艺术方法上追求的自然之境的表达,广泛采用现代主义诗歌技法,追求内容与形式的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3.
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表达方式,它不仅反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范式转变导致了我国话语的变化,公共话语随着国家民主政治的进程实现着重塑,新话语在实践中不断解读着马克思主义,也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冯至与穆旦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优秀的现代派诗人,他们有意识的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方法进行诗歌创作,但冯至并没有与中国古典诗歌彻底决裂,在抒情方式的表达,诗歌意象的选取方面都与古代诗歌保持了某种内在联系,其诗作中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文论智慧的光芒。而穆旦则选择完全背弃古代诗歌传统,他拒绝在诗中借用文言辞句,致力于从现代口语中提炼诗句,避免或融进西方语言的理性和逻辑成分。这也是穆旦的智性抒情诗要比冯至的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当代顺口溜是通过弱势群体的文化身份确认、政治话语的游戏规则认同和非权力话语的民主声音伪装而形成的一种弱势群体的非权力政治话语,是新时期民间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新时期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传统中就已经具备了民主精神,体现为皇权相权分立与政权开放。只是这一传统由于少数民主的特权政治才被中断。中国传统政治并不具备民主所必需的公共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国体制,因此在历史中屡屡出现皇帝侵犯制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大都将“九叶”归入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范畴, 但也有的诗论家、诗人( 包括“九叶”诗人) 认为“九叶”诗派更多的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从新诗现代化与现代主义, “九叶”诗派在艺术上对现代派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吸收, “九叶”诗派在思想内核上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别, 以及“九叶”诗派为深化发展现实主义所作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就看,现实主义的天空将永远闪耀着九颗“严肃的星辰”。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美国借全球化把“美式民主”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输出,将具有基本文化规定的民主理念异化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国式”实践路径,背离了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民主化建构的正确方向。新型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构建,应以不干涉他国主权为前提,以不干涉他国内政和社会制度为最主要原则;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外力强制与内在指向的和谐统一,以及以联合国框架作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价值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被视为公众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等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工具,这种局势下催生了“网络民主”的发展.作为国家与公民交流的新窗口,推动了民主建设.网络政治参与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网络群体极化”极易独霸话语权,挑战政府的治理权威;“数字鸿沟”引发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威胁民主建设;“信息爆炸”孕育了不稳定的政治心理,加大了实现政府善治目标的难度.为此,从善治视角下,探讨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的挑战,并以此为逻辑,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提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规范,从而推动善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定时期的民主政治性质决定文化的性质,一定时期的文化对民主模式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中国文化的现状与现阶段的民主政治模式也是如此。本文从分析我国文化的现状入手,探索了中国文化现状与民主模式选择,分析了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三变”说是中国诗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人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它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诗歌的发展规律的描述提供一种比较准确的理论模式;同时它也带有机械论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社会,帝王作为一种公共权力主体和政治角色,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统治和政治关系。帝王被塑造为一切可以政治化的权力的化身。其称谓作为君权文化符号自然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统治和政治关系及其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称谓所承栽的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流文化方向。  相似文献   

13.
蔡镇楚《唐诗文化学》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文作为古代文化的艺术纪录,其中军事题材历久弥新。一部中国古代军事史是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成史。历代军事题材诗歌有“军旅诗”“边塞诗”“戎马诗”“征战诗”等。研究军事题材诗歌的传播和教学素材,方可更深刻、完整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真正推动青少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从文学的源头《诗经》开始,与军事相关题材的诗歌,则一路引领汉唐之间的文学情感线索。无论是对英雄崇拜,还是对个人生命的慨叹,抑或是对政治社会的反映、对征人情绪的宣泄,都围绕着军事这样一个主题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在理解众多汉唐诗歌材料的时候,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建立一个融知识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发展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早期的中国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围绕其产生的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向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呼唤着一种适应“现代化”的文学形式的产生。本文围绕文学界关于“现代派”的讨论,通过对王蒙早期的现代主义小说和以刘索拉、徐星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的分析,阐释了中国早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新奇的文学表现形式,都体现出特定社会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短歌行》“对酒”篇的主题是学者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此诗的意脉与文本结构充满了矛盾。“忧”是统摄《短歌行》的情感基调,曹操化用《诗经》中《子衿》与《鹿鸣》篇为诗歌意象,使“忧”的表露含蓄深婉,晦涩难明。实际上,这种语意的模糊性以及诗歌意脉的不连贯性含有强烈的政治隐喻,反映了诗人与汉室之间的矛盾。曹操希望通过诗歌的方式使心向汉室的士人群体领会诗外之旨,并表明自己无篡汉之意;而他以周公自比的心态则显示出其调和两大政治集团以完成大一统夙愿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已然成为备受关注的政治主流话语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上重要且具潜能的知识群体,承担着践行“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当前,受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和缺陷,而“中国梦”的提出正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契机。通过提升师资水平,加强教育引导,构筑实践平台,利用新型媒体,树立先进典型等途径,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学习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典型诗语之一的“木叶”,在其诞生之初,只是一首祭歌里的普通词语,一个“巫性世界”里的一般景物。在诗史演进中,它不断地被重复使用,扩大了时间、地域等限制范围,并逐步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进而成长为稳定的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诗语。这种在“时间”中考察诗语形成过程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历史的解读,旨在“语言”细节上来揭示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真相,期待最终能建构一种新的富于自觉的“时间”意识的作品阅读和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当然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起着决定作用;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自然也受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决不能忽视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文学艺术的指导和促进。近几年来,有不少论“赋、比、兴”的文章见诸报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但对“比、兴”在各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及与当时诗歌创作的关系却少有论及者。譬如,唐初“四杰”及陈子昂针对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高举起诗歌革新的大旗,倡导“风雅比兴”、“汉魏风骨”,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是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民主“存量”的增长过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民主化、政治文化民主化、民主政治人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认清政治民主化的前提———社会主义体制内的政治民主化、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特殊性及其内容,才能找到适合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前提、特殊性及其内容出发得出的增量民主理念指导下的多元推进,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