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法治观的理论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制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将环境保护设为优先因素是新生态文明时代有效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依托,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环境法治建设应当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系、构建新时代生态司法制度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守法普遍化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发展。这一概念不仅继承了西方古代哲学的相关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宇宙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习近平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是对其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原则的进一步提升,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自然生态观的哲学基础上,对西方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基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探索,在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价值引导,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指归,是对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正向价值延伸,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建全球生态空间。通过对其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的探究,从经济转型、法律制度、思想引领和国际合作等领域促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阐述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新时代生态法治观。这一新的法治观不仅是一种认识论、方法论,更是一种实践论。作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山体是重要的国土空间资源,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多元功能。根据对三亚市山体保护的经济动因的分析,发现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兴起推动了城市国土空间利用向山体挺进,导致山体资源不合理利用与城市生态功能失调。目前我国各类资源立法按照水、林、地、矿产等环境因子对山体进行类别化保护,缺乏整体性理念和法律实施的针对性,法律管制严重失灵。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法治观指导下,三亚市首批地方性法规之一的《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2016)创新了山体保护法律体制机制,即坚持山体资源开发与山体空间和功能保护相协调的立法原则、建立统一的山体保护管理体制、实行山体资源的共管共治共享,通过立法调整了山体保护与山体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山体资源保护专门立法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法治观的有力践行,为我国其他浅丘地区城市山体保护立法和法律制度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端于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涵养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运用于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命题,和谐生态观、生态系统观、民生福祉观、绿色发展观及国际生态观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家需要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企业需要践行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生产力;个人需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为对“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中国式解答”,其要义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独特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为发展目标,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通达路径,形成了完整逻辑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也为后发展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把"生态文明"写入大会报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但是,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关注生态文明法治观的内容却寥寥无几。分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法治观教育现状,从生态文明法治观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出发,立足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将生态文明法治观内容融入中学政治教育,推动生态文明法治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系统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以建成美丽中国为战略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基本原则为理论内核,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内涵丰富、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及其实现是贯穿于人类思想史的终极命题,也是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更从生态领域回应了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嵌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继承了“天人合一”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在个体和社会双重意义上的统合,同时剔除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与迷信内容,将人从服从自然、服务于“天道”的客体地位中解放出来,赋予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吸收与重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西方生态思想中主客体对立、人与人之间对立的观念,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纳入彼此依存的共同体视域中,实现了对西方生态思想的反思与超越。从人的本质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生态领域的嵌入与展开,实现了对人类思想史的接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依靠环境德治,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制体系,完善生态立法,加强生态司法,规范生态执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生命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及命运与共的科学真知,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阐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对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价值引领作用。因而教师应从大生命观、大科学观、大育人观主动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发挥其思想引领、智慧引领、实践引领,从而推进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走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基础上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现代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在实践中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德法兼治"的生态治理观和可持续绿色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3.
将思想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从生态理想、生态精神、生态道德和生态法治这4个维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理想是绿色家园梦、美丽中国梦和美好生态生活梦的统一;生态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绿色阐释;生态道德是共同体、社会与个人的共同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是法治思维培养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本于"仁爱"思想的生态观、孟子出于民本思想和王政的生态观、荀子认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等先秦儒家的生态观,是构成人类生命共同体思想、生态民生观、生态法治观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绿色法治是我国为解决严峻的生态危机、实现法治本身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对生态法治的扬弃而提出的概念。所谓绿色法治,就是以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性为哲学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法理念为价值取向,以法治绿色化的整体主义为思维方式,以绿色法治化的合作治理为行为模式,以低碳节约的消费方式为生活态度的理念系统和绿化过程。它是绿色理念系统、绿色制度系统与绿色行为系统的有机统一,是理念、制度和行为的天然融合。绿色法治的基本内容和行为要求包括:法律规范科学化是绿色法治的制度支撑;执纪执法法治化是绿色法治的行为要求;司法裁判公正化是绿色法治的最后屏障;守法信法大众化是绿色法治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文明形态,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环境类课程具有思政进专业课堂的先天优势,是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极佳范本。文章从环境类课程思政教学的角度,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变及相关环境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对生态文明观进行专业解读并阐述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明这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使大学生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生态文明观,正确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严密理论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党的使命和人民需求作为生成逻辑,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民族未来紧密相连;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之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为文化渊源,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生态治理思想一脉相承;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指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将最严格的制度与最严密的法治作为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生态法治思想蕴含在邓小平理论中,对生态法治的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做出重要论述,指引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把握其当代价值,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般狭义把法理解为一套冷冰冰的规则、准则集合,这只理解了法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文明方面,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价值、法的精神及相关的理念等精神文明方面。一般狭义把法治理解为“依法办事”等法律意义上的法治,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主治”等社会意义上和价值意义上的法治。一般狭义把法治政府理解为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形式上的法治政府,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的统治或法的治理状态等实质上的法治政府。对以上三个概念进行广义理解,对于把握法治政府的真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法治教育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法治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举措。民法典可通过“三切三进四处理”形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即以“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关系”“维护法律权威与提高法治素养”三个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三条融入路径,通过处理好民法典教育与普法宣传、民法学教育、宪法教育、大思政课四重关系,完成法治教育大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