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膑脚”、“断足”作为孙膑所受之刑的不同说法,词义应该是相同的.战国时“膑”已由挖去膝骨转指刖(断绝之通名),“脚”、“足”又在表示人体下肢一义上重合,所以“膑脚”、“断足”只能解释为刖去下肢。“膑脚”谓挖去膝骨的旧说忽略了膑刑的变迁,而李乔先生“把脚砍摔”的新说又忽略了“脚”古今词义的差异均非的解。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部编语文初中第二册注:“希望骑上千里马。”按:“千里足”是可以解释为“千里马”的,如《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无千里之手矣”和《庄子·秋水》:“騏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中的“千里之足”和“驰千里”就是。但如果把“千里足”仅仅解释为“千里马”,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狭隘,不够完整,似乎只有马才能日行千里,排斥其它牲口有疾行快走、日行千里的技能了。我认为  相似文献   

3.
陶侃惜谷     
魏永霞 《阅读与鉴赏》2006,(11):38-38,72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农给人足。  相似文献   

4.
说“汤镬”     
汤镬,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汤,古代是热水的意思,与现在菜汤的“汤”意思差距很远。镬,是一种无足的大鼎,类似于现代的大锅,鼎与镬都是用铜或铁铸成的,不同的是鼎有三只足,镬无足。《淮南子·说山训》篇有“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的话。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颜师古也说:“鼎大而无足曰镬。”“镬”最初是用来烹煮食物的,后来也作为一种刑具。汤镬这种酷刑是把犯了死罪的人投入滚烫的水中煮死。汤镬也叫做镬烹。《汉书·刑法志》说:“有凿颠、抽胁、镬亨(烹)之刑。”颠,是头顶。胁,是腋下肋骨。亨即“烹”字。我们大家熟知…  相似文献   

5.
文章不同意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解释为“食足.兵足,老百姓对政府诚信”,而应为“使食足,使兵足,使老百姓相信(或信任)自己”。  相似文献   

6.
再议鼠     
鼠是12属相之首,这是为什么?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解释说:“地支在下,各取其足爪,于阴阳上分之。如子虽属阳,上四刻乃昨夜之阴,下四刻今日之阳。鼠前足四爪,象阴;后足五爪,象阳故也。鼠的前足有四爪,为双数属阴;后足五爪,为单数属阳,鼠则阴阳兼之”。“上四刻”即昨天23点至24点,属阴:“下四刻”指昨日24点至今日1点属阳;而“子”时是昨夜11时至凌晨1时,则阴阳俱全。这样地支中的子恰好与12生肖中的鼠相搭配,使鼠成为12生肖之首。  相似文献   

7.
古代寓言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相似文献   

8.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相似文献   

9.
虎恃勇毙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日:“虎,而且止!吾将与而斗丽死之也。”虎闻其言,丽蒂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日:“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  相似文献   

10.
鼎在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制成,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少数方形四足的,称为方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铛”是一种有两耳的平底浅锅。因为有“两耳”,所以有成语“鼎铛有耳”。这个成语常常用以斥责人消息不灵,不了解情况:鼎、铛还有耳朵,你难道没有,什么也没听到?因为有“三足”,所以人们常把三方面势力的对立、抗衡叫“鼎立”、“鼎足”、“鼎峙”、“鼎分”,成语“鼎足之形”、“鼎足之势”、“鼎足而立”、“鼎足而居”、“鼎足三分”或“三分鼎足”,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1.
荀子《劝学》篇中“蟹六跪而二螯”一语,遗后世千古之谜,古今学者多有诠释,学界多循金元时期李治之论,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李治在《敬斋古今(黈)》中云:“蟹八足而二螯,天下人无不识者……荀子大儒而谓蟹六跪而二螯……荀子之误,至损八足而六之……许叔重尝撰《五经异义》,当时号为博物,而亦以蟹为六足者,非不识蟹,循荀子之说而忘记其所以为误耳。”然而,试观李治之论,殊觉尽多臆断,难经推敲;  相似文献   

12.
《屈原列传》中“长子顷襄王立……顷襄王怒而迁之”这一部分,文字错杂,不相连属,前人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梁玉绳在《史记志疑》里已经提出,皆疑自“虽放流……岂足福哉”(课本在“此不知人之祸也”之后,删掉了“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几句)一段应置于“怒而迁之”之后。但  相似文献   

13.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说,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以想像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以想像其长。在教师管理中,如果给老师也留一点“空白”,那么无疑会提高教师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发挥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一、时间上留一点“空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育哲学在信息汪洋中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教师要…  相似文献   

14.
吕坤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在心性论上主张“万理具于心”,认为人的“义理之性”纯善无恶,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义理之性”的“善性”是人的本质,而“气质之性”的“恶”则是后天“异化”的产物。在理欲论上肯定合理的“人欲”,反对“灭人心而去之”,并把“理欲之辩”归结为“公私之辩”。在“定静”说中提出了治心、省察、慎独、寡欲、居敬的修养方法。他还对男尊女卑的陈旧伦理恩赧讲行了深入的批判.歌颂妇女的智慧、勇敢和对直垫势情的大胆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李可 《教师》2010,(21):120-120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舞蹈是人们对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篇目中,有两个“能”字用法特殊。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与有关同志商榷。原句如次: ①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谋攻》)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 ①中的“能战之”、“能逃之”、“能避之”连用的三个“能”字,课本未有注释,而近期出版或再版的古文选注本又几乎都把它们训为“能够”、“要能”或“要”。例如:  相似文献   

17.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天下万世师”而实现“外王”;在讲学内容上,他注重把百姓日用之“人欲”与圣人之道的“天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成学”思想体系;在教育方法上,他注重案例式、启发式、榜样式的讲学创新,形成“百姓日用之学”的讲学风格;在教学对象上,他坚持“有教无类”,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平民化。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编现行高中语文第四册《科学的春天》一文提到过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编者把“头悬梁,锥刺股”解释为:“战国时苏秦刻苦读书的故事。他把头发系在梁上,用锥刺股,克服疲劳,坚持学习。”这说法是不确切的。苏秦苦读在古书上只有“锥刺股”的记载。《战国策·秦策一》写道:“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至于“头悬梁”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古人学技     
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霍霍地响,合于《桑林》的节拍;甘蝇射箭,箭过风心而是风之牛毛不断;梓庆作成木架,见者惊是鬼斧神工……古人做工出神入化,往往被疑为自然天成,而他们每每言做独不言技,是因为他们把全部生命融入了“做”。...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所收韩愈的《师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隋树森同志编辑 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亦如此),有一处编者是这样标点的: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以为如此标点不符合作者原意,似乎改成这样为好: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去掉删节号也可。) 就是说不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句话看作是士大夫的话,而看作是作者韩愈 的分析评论,所以应该放在引文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