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张盛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解题指导》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指出下列诗中带点部分所用的好辞手法.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参考答案”是这样的:“他活着”所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是借彼代此,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不用,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本物的名称来称呼、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中第一个“他活着”是北代“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活着”;诗中第二个“他活着”是指代“替人民当牛马的人活着”……笔者认为,该“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编辑部老师:我读初一时,就看过贵刊,班上十几个人相互借阅;初二时,同桌也订了一本,我很是羡慕,但已过了征订时间;现在,我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了。第一期刚到,我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每篇文章都不愧谓之“佳作”。我又仔细看了一遍,觉得第48页蒲鸿军的《圆明园》与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生命的逗点》(作者何鲤)的同名诗相似。一查诗中前六句基本相同。有三分之二的内容与别人的诗如出一辙,这能说是巧合吗?创作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抄袭则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反对、谴责、杜绝。本刊2003年改版以来,同行肯定,…  相似文献   

3.
臧克家先生有一首诗曾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重庆万州老年大学的校长张光政离开我们已经3年了,都说时光如水,可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并没有冲淡我  相似文献   

4.
作为大学文学教师,在诗的问题上,近些年来我所面对的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诗的园地在急剧地缩小:爱诗的人寥寥无几,写诗的人所写的已大多根本不是诗,包括文学报刊在内的媒体把诗打入冷宫,在大学里连中文系的研究生都对诗没有兴趣;另一方面,硕果仅存的诗歌爱好者却又出奇地执着:我总是能遇到一些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本不是诗人,却爱写诗,这种爱好像是一种天性与本能,写了诗,渴望与人交流,却又似乎从来并不谋求发表,他们只望你于此能有一种精神、情感与心灵上的积极回应。我在想,难道我们除了口腹之欲的满足和对物质财富的追逐之外,不再需要什么了吗?这样的人是不是健全的人,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健全的生活呢?我反复思虑,觉得不是。因为,这一切总是让我感到生命的贫弱、人性的枯乏,仿佛世界在不断地沙化,而活着本身不过只是活着而已,尽管外在的诱惑极多,却没有魅力,没有那种足以让你沉醉其中心摇神荡的感觉。你承认:生活是相对舒适的,然而并不很美丽。当此时,我从那些渴望交流的诗歌爱好者那里,往往能收获到由衷的欣慰。他们的诗也许并不成熟,但即使是稚拙,内中也充满了率真;即使是素朴,也发散出一种耀眼的华丽:这是人的华丽,生命的华...  相似文献   

5.
亲爱的小朋友:你好!首先我送给你一首小诗:人是脆弱的芦苇希望是不灭的天火废墟中战士们告诉大家你还活着!也许你的家人再也无法与你团聚,也许你的同学再也  相似文献   

6.
诗与人生     
我不知道人类能否有一天离开诗而生活……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人类会有一天失去了思想感情的最高的活动……匍匐着,匍匐着,将是怎样的一种鳄鱼啊。假如人生仅是匆匆的过客,在世界上徬徨一些时日……假如活着只求一身的温饱,和一些人打招呼、道安……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出现众多优秀作品,对生命做出不同的诠释。本文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入手,从小说角色的语言、行为等展示"活着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生命的个体化情结"。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这是鞠玉翠教授在《课堂中的学生行为研究》的报告中向我们推荐的一首诗。读完这首诗,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虽然这首诗不是描写教师的。其实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出于一种本能的责任,都会把"歪曲的小树苗扶正"。但是我们的教育行为并不都是合理的,也许我们自认为的育人,其实是在"毁人",只不过我们大多数真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罪过"!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在广阔的田野里奔走,大声地喊着:“诗是什么?”去问溪水吗?她肯定会回答你,诗是池塘里偶尔被风泛起的水泡,把美丽世界编织成太阳光的七种颜色缤纷映出的透明的薄纱。溪水叮叮咚咚地响,捧起它,扑鼻而来的是大山的气息,我却意外的发现这也是诗。风吹起了我的一缕头发,我任它被风打结,不知道这是不是诗。抬头,目光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我想诗一定是一个可爱的女孩放飞的白鸽穿越一丛丛白桦,最后停下来欣赏风景。  相似文献   

10.
活着     
因为我只有这一次活着的机会,所以,要好好地活着。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到今天,我那时并不懂得什么是活着,只知道活着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么是死——闭着眼睛,脸色苍白,躺在那里  相似文献   

11.
在普泛的现实秩序之外,是否还有着更为基本的心灵规则?在另一首诗中,鲁西西表达了自己的心灵诉求:“我流着各种各样的泪水,/主啊,我多想像太阳那样活着,/我想像太阳那样活着,/爱东边的人,也爱西边的人。”(《像太阳那样活着》)其中传达的正是胸怀全人类的博爱情感———这种明朗的大气,在中国新一代的女诗人中,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我从中读到了一种“简约”的力量———这种简约之美,既包含了对日常美学的提炼或提升,更意味着对日常美学背后的更广阔的神性(人性中的高尚部分)意义的“转喻”(确实如此,在我们所熟识的美学背后…  相似文献   

12.
棉花的启示     
生命就是一首诗,无论是长还是短,是喜还是忧,是婉约还是豪迈;工整也好,不工整也罢;是感觉平平抑或令人叫绝,都是我们自己书写的结果。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幸福从尊重自己的生命开始。书写自己的生命之诗,字字当用真心酝酿,句句当用真善与大爱滋养。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巧变语序作答,可谓生动犀利,言简意赅,不同凡响。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开头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只把“活”与“死”的语序变换了一下,就鲜明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凌驾于人民头上的,灵魂腐朽,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甘做人民牛马的,精神永存,虽死犹生。近代大草书家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可那时…  相似文献   

14.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有悲剧性的,《活着》是有悲剧意识的,这一悲剧意识揭示了人或生命的巨大的承受力;余华以之揭示了人性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相似文献   

15.
无能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我的一生只使用了25%的智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生最悲惨的时刻便是死去时,自身还蕴藏着巨大的潜质。他们活着的时候,仅是维持一种活着的状态.而非真正的活着。他们是闲  相似文献   

16.
活着与生活     
有位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开始听起来并没有在意,后来仔细想想,还有道理。他说,人分两种,一种是活着的人,另一种是生活的人。 活着的人,指的是什么?恐怕仅仅就是指活着吧。有说有笑,有苦有悲,但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呼吸,有面孔,但没有人生的目标。我想,朋友说的活着的人大概是这一类的人。而生活的人就比活着的人有质量,有深度了。这是生命层次的区别和不同,是精神世界的差别。 这世界,活着的人不少,生活的人也不少。由此我想到贫穷和富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贫穷的人都可以划归到活着的人一类里去?是不是富有的人也都可以…  相似文献   

17.
你说诗死了     
你说诗死了或至少快要死了但是你忘了,饱食的朋友诗像你一样活着死亡是你们俩的邻居它住在楼下在吱嘎作响的楼梯下的黑暗中瓦匠歌唱木匠歌唱在超级市场的出纳员歌唱内阁成员和反对党还有你我,还有掘墓人  相似文献   

18.
自由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想了很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短短的数十年,我不相信什么生死轮回,活着就要好好活着,死了也不要有任何牵挂,我活着,所以要为我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活着     
人诗意地活,为了让人温暖如春的亲情,为了让人豪气干云的友情,为了让人如痴如醉的爱情,勇敢地活着,要是能把你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你的生命就会更有价值。——题记在古希腊,有一个消沉颓废的人向一位哲学家求教:“人为什么而活着?”那位哲学家回答说:“我也想知道,所以我要一直活着。”在无数个夜阑人静的时刻,我面对着深邃静谧的星空,脑海中始终盘旋着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条狭窄的思想之路,它的终点往往通向死亡。当我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当我开始否定活着的价值,周身便会被一种凉入骨髓的悲怆感所侵袭和…  相似文献   

20.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我们巧妙运用肯定的评定策略,将在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蒙(D.J.Bem)竭力倡导用“肯定的评定”策略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他在大量的实验与研究之后指出,如果经常使用“否定的评定”,就会逐渐使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己,如“我品质不好”、“我不聪明,搞不好学习”等,随之他们的态度、行为就可能向这种否定的行为方式趋近。而肯定的评定会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鉴于此,我主张用肯定的评定策略转化后进生。事实证明这的确为一种颇具成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