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少年的怀疑     
流年 《高中生》2013,(25):45
20世纪初的某一天,托尔斯泰走进莫斯科的一家啤酒厂,请求厂长让他参观啤酒的酿造过程。那或许只是托尔斯泰的一次偶然的路过,又或者是他想了解社会中的各种行业。厂长同意了,并亲自为托尔斯泰做导游。不过托尔斯泰可能不知道,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大气不出、寸步不离地跟着他的那个少年,便是厂长的儿子,未来的作家伊利亚·爱伦堡。这次会面的经历,50年后仍然刻在爱伦堡的脑海中,他将它写进了回忆录里。当初的少年惊愕地发现,他心目中的巨人托尔斯泰竟然比他父亲矮。有人送上一杯热啤酒,托尔斯泰一  相似文献   

2.
少年的怀疑     
20世纪初的某一天,托尔斯泰走进莫斯科的一家啤酒厂,请求厂长让他参观啤酒的酿造过程。那或许只是托尔斯泰的一次偶然的散步,又或者是他想了解社会中的各种行业。厂长同意了,并亲自为托尔斯泰做了导游。不过托尔斯泰可能并不知道,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大气不出、寸步不离地跟着他的那个少年,便是厂长的儿子,未来的作家伊利亚·爱伦堡。  相似文献   

3.
多维解读     
<正>"我只害怕托尔斯泰"有一次为了拜访托尔斯泰,在出发前,对于该穿什么样的裤子,契诃夫考虑了整整一个小时都无法决定下来,他换了一条又一条,都不满意。穿上窄的,他在想托尔斯泰肯定要说:不像话,这个蹩脚作家;而换上宽的,他怀疑托尔斯泰又会说:快赶上黑海了,这个无赖……契诃夫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感受如此在乎呢?这或许可从他的谈话中找到答案。有一次契诃夫满含深情地对蒲宁说:"我只害怕托尔斯泰。您想想吧,是他  相似文献   

4.
王梅菊 《文教资料》2014,(19):10-11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复杂矛盾的。宗教对于托尔斯泰十分重要,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他,才会有新的发现。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不同于基督教思想,但"托尔斯泰主义"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很大,在其一系列观点中都可以找到宗教意识渗透的明显痕迹。1899年完成的《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它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其独特的宗教意识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灵辩证法问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他在评论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时指出:“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把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理描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完整地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已不再是一种附属的、零星的表现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不满足于人们对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交口赞誉。他深入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6.
鲁迅认为俄国近代文学是中国作家的“导师和朋友”。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某个俄国作家的某种联系。有的表现为对某个俄国作家的偏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上接近之。如巴金选择了屠格涅夫,而茅盾则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茅盾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时,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直到晚年他还明确地说:“我更喜欢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名字、作品、艺术经验等次数之多,也是罕见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茅盾创作和托尔斯泰创作的联系: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的共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茅盾在艺术上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托尔斯泰的经验的?茅盾在接受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时表现出一些什么特色?在这里有没有表现出茅盾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是一位戏剧大师 ,他的戏剧创作与其小说创作一样是在他自成一家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从这些戏剧作品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托尔斯泰艺术理论的精髓。西方某些文艺理论批评家对托尔斯泰的指责带有很大的偏激性。正确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戏剧创作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他的整个创作的艺术价值 ,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成就,远远超出了俄国国界,达到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如同其他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矛盾,并且越到后期越尖锐,终于导致了他弃家出走、病死异乡的悲惨境地。他的不可调合的世界观的矛盾,当然也明显地表现在一生的文学创作上面。恰如其分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分析他世界观的矛盾性及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探求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列夫·托尔斯泰留下的宝贵文学遗产,对其毕生的文学道路作出公允的评价,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托尔斯泰与战争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托尔斯泰与战争主题克冰海明威是一位很自负而又追求很高的作家,他自信自己的创作赶上了、更多地是超过了许多已故的世界名作家,但有两位作家是他一直尊崇、不敢与之并列的,一位是莎士比亚,另一位便是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十分赞赏托尔斯泰,在自己的言论和...  相似文献   

10.
<正> 聂赫留朵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晚年创作的小说《复活》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形象。一方面,通过他在法庭、在监狱、在乡村、在彼得堡的所见所闻,愤怒地揭露了沙皇俄国法律、经济、政治等种种不合理、不人道的现象,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对现实不可调和的态度。另一方面,又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探索,露骨地宣扬托尔斯泰主义,暴露了托尔斯泰可笑的一面。列宁尖锐地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肖洛霍夫文学要反映生活的真实,反对虚假地表现生活,反对粉饰现实的信念。认为这种信念来自俄罗斯文学的传统,来自托尔斯泰的创作典范。肖洛霍夫从走上文学道路之初,就遵循着托尔斯泰的教诲,正视现实,直面人生。在肖洛霍夫的创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托尔斯泰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小说《静静的顿河》明显地表现出他对经典作家的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史诗《战争与和平》,对此欧洲的一些文学评论家已觉察到肖洛霍夫的小说艺术同托尔斯泰艺术成就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苏联三十周年纪念版(1928-1958)90卷托尔斯泰的著作中,有32卷是他的信件,13卷是他的日记和笔记。在他众多著作中占一半份量的这部份作品,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只能是背景材料,然而,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没有个人与大众的界线,没有文学与生活的界线。文学对于托尔斯泰来说,或许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艺术消遣。在开始成名之际,托尔斯泰在圣彼得堡遇到的一个文学家安年科夫(Annenkov),曾写信给屠格涅夫(Turgenev),说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傲慢而固执的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安年科夫加着重号的几个字用于托尔斯泰,在俄国作家中是最恰如其分的了。1853年托尔斯泰在  相似文献   

13.
俄国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创作了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国同法国在鲍罗京诺会战的时候,总感到不具体,写不下去。于是,他要去战场上亲自考察一番。果真,托尔斯泰来到了鲍罗京诺战场。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这个战场的一  相似文献   

14.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足足酝酿了四年,可是动笔时却怎么也写不好开头。他苦恼极了。一天,他走进大儿子的房间,看见大儿子正在读普希金的小说。托尔斯泰拿过书,随便翻翻。他的目光停留在《宾客齐集在别墅中》这个普希金没改定的文章的片断,托尔斯泰读了一遍,连连点头,赞佩地说:“普希金总是这样直截了当地接触问题。换了别人,一定会先开始描写客人,房  相似文献   

15.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过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实。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他一声不吭地回到家里,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儿时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筒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  相似文献   

16.
还能做什么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过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实。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不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就忙起来了。他的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对小说艺术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他的现实主义心理描写方面 ,杰出的心理描写是他征服欧洲 ,震惊世界的法宝。本文试从《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来领略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的精华——“心灵的辩证法”。笔者认为 ,托尔斯泰这位心理描写大师用他那支魔笔直达人物意识的底层。大处 ,人物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小处 ,在特定场合心曲稳秘、微小的波动 ,都被托尔斯泰一一描绘得清晰可辨 ,读来令人有洞若观火之感。托尔斯泰用“心灵的辩证法”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合情合理地展现了安娜彷徨迟疑 ,在矛盾中追求 ,继而在绝望中死亡的完整的心理历程 ,这是安娜形象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两个最伟大的孤独天才。托尔斯泰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真理,在青少年时代就为生命的最终归宿是死亡而感到无比恐惧。他一生中不断有新的追求,这种追求有很强的超前性,连他的朋友和亲人都不理解,和其他贵族更是格格不入。他与沙皇政府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对俄国腐朽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尽力讽刺和挖苦。他具有“革命家的情绪”,可是得不到革命者的理解、同情,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受到了列宁和其他革命者的指责。托尔斯泰夫妇都有一种倔强的性格,双方在家庭财富、精神追求、两性生活、政治、沙皇、贵族身份等一连串问题上产生不可调和的对立。夫妻双方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都往对方流血的伤口撒盐,视对方如仇敌。夫妻矛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时,他只好孤独地离家出走,孤寂地死在一个小小的火车站。这是他孤独一生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9.
①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古老的俄罗斯贵族家庭。一岁半的时候,托尔斯泰的母亲去世。他的早年教育,主要是来自父亲。父亲爱读书,尤其是传记和诗歌,儿时的托尔斯泰常要求父亲念诗给他听,然后他跟着朗读。②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托尔斯泰及其兄妹由姑母监护,由莫斯科迁到了喀山。父母早逝、家道衰落使少年时期的托尔斯泰一度感到精神的孤独,他开始接触大量的哲学著作,思索命运。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一次,他去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这时,一列火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就把他当做车站的搬运工了。托尔斯泰赶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