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女性作家特蕾西·雪佛兰的代表作。以女性主义为审美视角,通过对小说中葛里叶这一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能够探索出资本主义社会下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而以葛里叶为代表的女性只有掌握话语权才有机会为自己的需求和自由发声,才能有机会在社会竞争中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2.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从画作到小说再到电影,女孩的身体经过多重转换,具有多重意义。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画作具有的永恒凝固性对应的是身体的仪式化——“被看”;同名小说具有的强烈时间性和人物视点设置的内在性决定了身体的“看”;同名电影,身体则处于“被看”的地位,电影画面的流动性又使这种“被看”与绘画中的凝视有着本质区别。以“身体”作为出发点,恰当解决在转化中所面临的艺术形式冲突问题,在不同艺术样式之问,是存在着转化的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4.
名画的故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画家维梅尔的代表作,是一幅小小的油画,比8开纸火不了多少.油彩都已经干得开裂,但就是这样一幅看似不起眼的小画,使得许多游客在画前欲走不能。是什么在震撼他们的心灵?就是画中的主人公——一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相似文献   

5.
古怪的手枪     
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这位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荷兰风俗画家,直到19世纪,他的作品才在荷兰以外引起普遍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旅法作家山飒的《围棋少女》通过对战争中男女爱情的描述,对人性进行深度勘探。该小说文本中充盈着各种矛盾、挣扎的二元对立要素,本文选取“生与死”“忠诚与背叛”这两组二元对立要素进行分析,探讨该小说的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7.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诵唱古典诗词,可以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但是选择古典诗词需要符合学生年龄,符合教学单元主题,可以和电视网络教学同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改编等将古典诗词融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  相似文献   

8.
走进语文课堂,像是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自然人生、天文地理、诗文辞赋姹紫嫣红,可以说,语文是美的集合体。当教师声情并茂地陶醉在忘我意境的同时,也正感染、触动着每一个学生的情思。我们将美丽的"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快乐成长。一、品味语言之美在每一个国人眼中,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因为每个汉字像是一首韵味诗,一幅精美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令人着迷。正如某位学者在其"汉字全息教学法"中详细讲解了汉字造字的精妙,比如  相似文献   

9.
少女情怀总是诗。当我默诵完董嘉慧同学的诗歌作品《等到那时,再唱我们最爱的歌》后,便有了这种感慨。的确如此,一首诗的产生,不仅仅是触景生情的冲动,还需要把这种冲动付诸遣词造句上,在节奏的配合下,才能使读者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怀,并能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下面,对众多观点作一概述。1.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这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下面,对众多观点作一描述. 1.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这一年的变动,是人们意想所赶不上的."因而"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2003年6月第一版)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是最善于联想想象的,他们的表达更是离不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因此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范例,引导小学生学会准确采用联想想象进行表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笔者针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组教材,从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修辞的运用三个方面,揭示采用联想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秘妙。  相似文献   

13.
严奉戌 《湖南教育》2008,(12):24-25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简言之,意象即艺术形象,也就是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了李希贵先生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和《学生第二》两部著作,感受颇深。李希贵的书,文字浅显易懂,却往往视角独特、发人深思。在《学生第二》一书中,作者敏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作者的思考是:要把教师放在学校第一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该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虫蛹出壳未成美丽的蝴蝶的故事,是议理抒情的载体,作者依凭它生动诠释“生命需要奋斗乃至挣扎”,“如果生命中没有障碍,我们就会很脆弱,我们不会像现在那样强健,我们将永远不能飞翔”的人生道理。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出:正是因为叙述了这个故事,议论才得以顺利而有效地展开,道理才阐释得如此精深,作者的主观情感才能抒发得不显山露水,主题才揭示得如此自然显豁。  相似文献   

16.
《乡下人家》一文的结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种独特、迷人的风景。”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那么,我们应如何围绕中心句,学文章的“四美”呢?  相似文献   

17.
原野 《初中生》2013,(2):34-35
这四篇文章,各有侧重,各有深意。就内容而言,"柿子"写情感,"水仙"写情趣,"小草"一篇写生命,一篇写生活,如一树花开四朵,各具姿态。就写作的技巧与效果而言,"柿子"开篇就给了柿子树一个特写镜头,简单而极具力量的镜头后直接过渡到奶奶,非常抓人。之后,作者开始了流畅的平铺直叙,然后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风暴的不断席卷深入,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也在反思总结中不断变化成长,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这也离不开教者恰到好处的引导,将文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用通畅的语言,把作者寄寓在文中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执教《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时,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品析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课接近尾声——师:学完课文,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无微不至地爱护小珍珠鸟。假如你是文中的小鸟,受到这么优厚的待遇,你要说些什么?请动笔写下来。(学生发挥想象,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写话。)师:我们来听一听珍珠鸟心底的话。生:谢谢你,主人,你对我太好了!我没有什么好报答你的,就为你唱上一支动听的歌吧。生:多么亲切、友好的主人啊!我爱上了这个家,再也不想离开了,我要永远陪伴在主人的身边。师:充满真情的话语,表露了小珍珠鸟感恩的心。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课堂导入巧角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必须环节,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主题而采取适宜的角度,以容易和捷径式抵达目的为巧之标准。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煞费苦心的导入设计反不如开门见山,要么哗众取宠而使学习主体注意力偏移,要么让整个导向不直指文本主题或问题中心,反而弄巧成拙。在这个意义上,导入就成为找寻直抵文本主题或问题中心的路径了。找着了这个直抵文本主体或问题中心的路径,这个导入就不再是问题,最大的困难也就只剩下让它以什么样的着装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