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2.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3.
张娟 《今日中学生》2015,(Z2):29-31
【技法点拨】读过莫言小说的人,都会被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吸引。谈到小说的取材,他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以乡村或城市为题材,描写身边妙趣横生的生活;二是以历史或传说为题材,想象新颖奇特的故事。这两类材料,虽然看似一“近”一“远”,然而“新”是它们共有的亮点。写作素有小说“排头兵”之称的小小说,莫言先生的话可谓金玉良言。如何将大师  相似文献   

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百年的诺贝尔梦,而莫言也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这次的获奖是诺贝尔奖选择了莫言;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莫言对于诺贝尔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莫言获奖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来分析莫言与诺贝尔奖的“双向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5.
徐建国 《中文自修》2023,(23):42-44
<正>说到莫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他那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代表作《蛙》《檀香刑》《丰乳肥臀》,似乎人人都很了解莫言,但大部分人对他的认识又往往止步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3年的最后一期《文学长河》,就让我们走进莫言和他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抛开一切赞誉与争议,回到他创作的早期,和那位普通的作家莫言“聊聊天”。  相似文献   

6.
莫言小说性爱诉求的运行轨迹是从常态走向变态,即从“野性的证明”走向了“泛性的枵渴”,其种种变态的性爱指向,表明莫言小说已从感受误区,语言误区彻底滑进了观念误区,希望莫言能早日从沉沦的荒原重返宽厚的大地,在人类精神家园中,行诗意之栖居,作健康之歌吟。  相似文献   

7.
[技法点拔] 读过莫言小说的人,都会被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吸引.谈到小说的取材,他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以乡村或城市为题材,描写身边妙趣横生的生活:二是以历史或传说为题材,想象新颖奇特的故事.这两类材料,虽然看似一“近”一“远”,然而“新”是它们共有的亮点.写作素有小说“排头兵”之称的小小说,莫言先生的话可谓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现实的民间”的基础上构建出“文学形态下民间”——“高密东北乡”。莫言将众多民间文化融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笔者意图挖掘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红高粱》《高粱酒》中的民俗意象,解析其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大度3     
孙建勇 《下一代》2013,(2):35-3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干曾讲述两人一段旧事,让人认识了一个颇有容人之量的莫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的莫言,蜚声中国文坛,对其赞誉铺天盖地。那时,王干年少轻狂,锋芒毕露,喜欢跟人较劲,且专挑实力雄厚者,莫言便是其一。  相似文献   

10.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及其带来的轰动效应.使“莫言”成为了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期我刊特设“莫言与语文教育”专题,从莫言谈语文教育、莫言作品介绍、莫言作品与语文教材、如何开展莫言作品教学四个角度,揭示莫言与语文教育的不解之缘,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大事之一.第二届中华艺文奖颁奖典礼于2014年新年之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中华艺文奖”评选出各个奖项共计19名获奖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莫言领奖时说:“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为之振奋,使得中国小说在海外的推广度和接受度有所提高,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认可度进一步加强。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依旧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本文着眼于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中的著名短篇小说《灵药》,立足于葛氏英译,结合“翻译原型”以及“译者比喻”,尝试寻找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灵药”。  相似文献   

13.
读过莫言小说的人,都会被他高超的叙事技巧所吸引.谈到小说的取材,他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以乡村或城市为题材,描写身边妙趣横生的生活;二是以历史或传说为题材,想象新颖奇特的故事.这两类材料,虽然看似一“近”一“远”,然而“新”是它们共有的亮点.写作素有小说“排头兵”之称的小小说时,莫言先生的话可谓金玉良言.如何将大师的技巧用到我们的作文里呢?大家不妨试一试下面的两种取材技巧.  相似文献   

14.
莫言深受民间文化形态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自己小说之源。他的小说以民间话语叙述“藏污纳垢”的民间社会生活,高扬原始生命强力,自由自在的个性生命。这种民间文化精神的精华对现代人现代精神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写作不断在探索和实践,也不断在颠覆和消解。人的“异化”、丑陋和恐怖是他的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从“乡土化”到对丑陋和恐怖的展览标志着莫言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莫言小说对于人的生命本原的崇拜是与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对人的重新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对血腥、污秽的玩味则体现了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对于传统关于人性的理想观念的消解。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和“审丑意识”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  相似文献   

18.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作为叙事坐标原点的“高密东北乡”不再仅仅是个纯粹意义上的区域概念,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时间观念与生命意识,进入了集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于一身的“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文化文本及其联合体(作品)。莫言“幻觉现实主义”小说展现的不仅仅是“高密东北乡”的乡土世界,更是对自身以至于人类命运的整体性反思:两种貌似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意志——清醒的现实主义启蒙思想家的严谨和恒定与魔幻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激情和厌倦如何有效协调以至于和谐共生,构成了莫言传奇的“幻觉现实主义”人生。  相似文献   

19.
狂欢的感官     
<正> 莫言是“管谟业”(莫言原名),他更是“莫言”,他要把人们所认为的一切“不可言说”的,即难以名状或羞于出口的东西昭世于世。他把生活中最常见和最能给人以感官感受的、最肮脏和最为人们所鄙薄的吃喝拉撒、蚊蝇虫虱、撒泼叫骂,各种有缺陷的人和各种见不得人的心理活动等等都热烈隆重地请进了文学这个神圣的殿堂。莫言让它们披上与其说合身不如说是宽大的外农并梳妆打扮了一番而变得有形、  相似文献   

20.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重要作品,也是他数十年酝酿思考的结果.小说思想丰富而深刻,有人从中读出了佛家思想,有人则联系到道家思想,还有人从中体会出儒家思想,等等.小说讲述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反映了当代中国半个世纪的巨大变化,总结了人生要义.通过诸多人物的奋力挣扎乃至生命代价,莫言表明了自己关于“做人”的思想.“天地之大德日生”,人生于天地之间,就要努力“做人”.这是所有思想的源泉,也是每个人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