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最为密切,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涉及到历史知识,有的背景与历史时代有关,有的课文写的就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因此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本人有幸多年从事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的教学,有些许感受,现拟从几个不同的教学环节谈“文史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巧用。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最为密切,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涉及到历史知识,有的背景与历史时代有关,有的课文写的就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因此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本人有幸多年从事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的教学,有些许感受,现拟从几个不同的教学环节谈“文史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巧用。  相似文献   

3.
薛钶 《语文天地》2014,(31):32-33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材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各类体裁、多种题材的作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一、语文课堂渗透历史知识的必要性1.从文化传统来看,文史本一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  相似文献   

4.
语文的学习,不只有识字造句,因为这只是语文中的冰山一角而已;语文,博大精深,只有身入其中、神入其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她的美。而这就要建立在对文学作品有很深的领悟的基础上。作者通过文字,描述他们的所闻或所想,打造成文学作品,而我们读者是以语言为媒介,体验和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包括理性的科学,又有思辨的哲学;既有激情的文学,还有使人沉醉的美学。历史中既记载了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其中必然涵盖文学发展的内容,这就是历史学内涵丰富的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将历史课堂与语文教学涉及的文学作品有效衔接,还历史有血有肉之躯,为历史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6.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史是相通的,正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因此这两门学科在内容、教学和教法上都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在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要求中,强调考生要有识记中外重要作家的时代背景及代表作的能力"。可见文史结合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跨学科教学是大趋势。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影响,否则教与学无从和谐相长。  相似文献   

7.
古诗鉴赏作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考的要求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2002年的《考试说明》提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两条要求;而2002年4月出版的《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如果从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重新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恐怕更为确切地反映高考在古诗鉴赏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巧借历史课堂学语文 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要学好语文,是离不开历史知识的。教材中的很多名篇离开了历史,其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就会大大降低,有些内容学生也无从理解。然而,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和历史知识并不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有关的历史知识,学生常常一问三不知,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一直强调"文史不分家",任何文学经典的诞生有其必定的历史背景,并体现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许多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本身就包含了文学的性质,许多历史现象的追述、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记本身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历史和语文无论在以前还是当下,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学需要运用历史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与接受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被动接收文学作品意义导致语文教学丧失活力。应借鉴接受美学理论,在重视教师教学的同时,肯定学生在实现文学作品意义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特点,建构教师教学图式与学生学习的图式,从而更好地去理解、体验和创造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谈到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时,人们常常使用“大语文”的说法来说明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其实,历史学科何尝不是如此?要上好历史课,单单只有历史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换名话说,如果历史教师在阅读的时候仅仅把自己当作历史教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改革的日渐深入,文学,这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被摆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教育部重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要加强文学教育,文学作品应占到课文的60%;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文学性作为语文的根本属性之一,已经非常明确。  搞好文学教育,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是在语文题海中成长起来的,是在与“ABCD”格式化试题的较量中学习语文的,如…  相似文献   

13.
中职语文教学一味突出"工具性",强调与专业的对接和服务,而忽视本质上的"人文性"。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历史意识淡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历史渗透,悄无声息地把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中职语文教学夯实底蕴、体现趣味、提高质量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西施之沉     
周.com语录:还原,是指事物恢复原状。在文学及影视创作中,特别在涉及历史人物时,由于我们并不是历史的当事人或见证人,所以创作时难免会加以想象,甚至夸大或歪曲历史。而还原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再现历史人物或事件,最大限度地记录事件发生或人物生活的那个年代。还原,使文学作品更生动、更真实。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材编写者、语文教材阐释者(教学参考的编撰者)以及广大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对盲目崇信权威、名家名作的定势心理,张扬学生个性化的思辩力,传授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方法的良好动机下,在解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时,总是在最后的总结中加上作品或作家“由于历史或阶级的局限,作品(或作家)的思想存在着(某某)不足和缺陷,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一作品(或作家),要批判地吸收作品(或作家)表达的思想”这一环。  相似文献   

16.
自古文史不分家,应加强历史与语文的联系,在课堂导入、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环节,恰当引入历史文化知识,真正做到文史结合,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知识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中更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描写山川景物等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的赞颂之情;有的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的风貌,从而激发人们的同情、赞美或憎恶。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体验、欣赏、  相似文献   

18.
“文史相通”说的是历史与文学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关系.是互为渗透的关系。从语文角度来说就是文本故事与历史事件的互为补充和渗透。新课标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其中很重要的文本历史背景及历史知识.成为文本解读的必要因素。如今的语文课本.不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各地师范院校编写的实验版.在小学各年级各学段涉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文章和古诗,数量较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天生就是"美"的代言人,它向人们诉说着人世间的美,或婉约,或激昂;或低沉,或高亢;或欢愉,或悲怆,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最大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知识传授,而是如何将语文教学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如何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教材中反映美的存在的领域无限宽广,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选有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反映各个时期的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