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扬忠先生的金词研究,虽然著述不算太多,但每一篇文章都抓住了研究对象的特点,说明了其特征与关键。这种研究是一种研究领域的拓展——由宋词向宋词之外的拓展;对词学界来说,也是一种拓展,拓展了研究领域,也拓展了研究方法,其学术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刘扬忠先生的金词研究,虽然著述不算太多,但每一篇文章都抓住了研究对象的特点,说明了其特征与关键。这种研究是一种研究领域的拓展——由宋词向宋词之外的拓展;对词学界来说,也是一种拓展,拓展了研究领域,也拓展了研究方法,其学术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柳永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对20世纪以降百年来柳永研究的成果进行检索统计,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百年柳永研究的进程和布局进行了宏观考察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又分从柳永生平事迹考证、柳永思想人格探讨、柳永艺术成就论述等热点、重点问题,对百年柳永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教学本质研究2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概括和反思近20年来教学本质问题研究的长短得失,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对于新世纪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方法论上,教学本质研究应该坚持本体论的定位,并有必要强调概念界定的合法性,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和概念使用的同一性,以便能够在一个明晰,共意的概念平台和话语背景下表达思想,讨论问题,同时应注意避免表述形式标签化倾向。从研究趋势上看,以清思待进为主题的跨世纪回顾,以开放融合为特征的多维度探索,以回归本体为核心的方法论转换,以及走向现实的整体性观照,构成了近期教学本质的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是研究的工具,方法论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20世纪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成熟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世纪末方法论热有所消退,值得我们去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风格研究倾向于作家创作个性、主体性研究,对当下文学理论研究起到了奠基意义。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学风格研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以来,美学越来越强调对人的关注,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与追求,“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相互贯通”的原则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表明,美学研究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用现代美学理论作为新的坐标参照系和透视点,系统地分析、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揭示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奥秘,由此来建立新的科学体系。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着重考察了本世纪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着重强调“相互贯通”方面的内容,并进而指出当代美学与传统美学相互贯通、重建的可能与必然  相似文献   

9.
"东方文学"在国内外国文学研究中历来是弱势群体,"东方文学史"的编写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模仿欧美文学史的体例和编排,在名称以及内容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通常意义上,"东方文学"包括亚洲文学和非洲文学,然而"东方文学史"里绝大部分内容是亚洲文学,非洲文学除了古代埃及文学和当代几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其他少有提及。此外,"东方文学"是相对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学"而命名的,不符"东方人"自己的立场。综合以上两点,故"东方文学"应为"亚洲文学"比较合适。研究"东方文学"的学者编撰的文学史各有千秋:除了集结了著者心血的优秀著作外,也有些编著思想陈旧,堆砌史实,互相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学史观,没有重视文学和社会、文化等之间的联系。历史在运动,文学史的编写永远都是进行时。  相似文献   

10.
自五四以来,学研究在中国一直承担着对人的价值追求与关怀,到了20世纪90年代,却出现了思想、价值退位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有其特定的政治、化和社会心理语境。这是不应当有的现象。学研究应当与人的价值尤其是当下中国人的价值需求、价值建构紧密结合,达到深层次的统一,建立起学研究应具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史研究在上个世界孕育与诞生后,经历了短暂的成长与发展时期,不久便进入了一个徘徊与彷徨,停滞与曲折的阶段,80年代后获得了一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化史研究在近百年的在程中华 成就是辉煌的,其不中 明显的,这为新世纪的化史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历来关于金元词分期的若干看法,存在着共同的视界缺憾。考察金元词的演进必须注意到金元词与南宋词的共时性与互动性、王朝更叠带来的词坛新变、词人群体对词坛走向的影响以及词学观念衍变所起的作用。打破朝代分野,将金元词与南宋词置于同一层面进行观照,可将三朝词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由此可将整个金、南宋和元代词史划分为借才异代、气象鼎盛、遗民悲歌、延续传承和曲终奏雅五个阶段,勾勒这240年间词坛由蓄势、爆发,到略作消歇而又复振的演进轨迹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杨公骥先生破译《巾舞歌辞》的经过,以及赵逵夫研究《巾舞歌辞》的一些情形。以杨公骥《巾舞歌辞》校本与赵逵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奠舞)演出脚本研究》中的“复原本”进行对照,并列举赵文中错误10例,从而证明赵逵夫不是《巾舞歌辞》的破译者。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的可区分为1901-1923年、1924-1949年、1950-1963年、1964-1978年、1979-2000年五个阶段,以1924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标志着古典阶段的结束和现代阶段的开始;以1993年北京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发行《金瓶梅词话》,标志着现代阶段的正式启动;以中国大陆,日本、台港、欧美(美、苏、法、英)四大研究圈的形成,标志着现代阶段的全面推进;以版本、写作年代、成年过程、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文学地位、理论批评、翻译出版、文化传播等课题的形成与展开,标志着现代阶段的研究水平。而中国的《金瓶梅》研究,经过漫长的80年历程,终于在上世纪最后20年登峰造极,当仁不让也当之无愧地走在了国际“金学”的前列。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亦有拥护,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八十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的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6.
王学奇、王静竹所撰《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是近年来出版的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语言类工具书,在前人同类工具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收词数量时代跨度、词语探源、异体别构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四季词”的解释与金学中的重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刻金瓶梅词话》卷首有四首[行香子]词(有学称之为“四季词”),论曾用这四首[行香子]来论证金学上重要的问题,包括写作时间、写作地点、作的身份等。笔对诸家之说提出质疑,并追溯四首词的真正作和时代,指出四词来源甚早,研究时应区分隐含作(implied author)和历史作。本的结论是四首词的作权并不能拨归《金瓶梅》的作,以前各家基于四首词得出的推论,值得存疑;他们在诠释上的失误,更值得后学警诫。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问世之后 ,以《金瓶梅》人物为骨架的续书也开始登上古代小说舞台 ,如《玉娇李》、《续金瓶梅》、《隔帘花影》、《金屋梦》、《三续金瓶梅》等。对《金瓶梅》续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 ,将有利于人们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唐圭璋先生所纂《全金元词》,为当代治词学者案头必备之要籍。惜乎此书于八十年代前夕出版时,唐先生年事已高,无力再任校订之役,遂使全书留下了诸多遗憾。2000年10月,中华书局第4次印刷了《全金元词》,书后附有唐棣棣、卢德宏二先生的“订补附记”。它汇集了近20年来众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八项对原书进行了全面的补茸,实有功于词学。“订补附记”中最后一项是“补词”,新增补词作96首。作者就此96首新补之词,先覆核其所引原书,而后又做了初步的校订。现分标点和校勘、误辑和漏辑、词人小传考辨三个部分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20.
花间词因其“应歇”和“娱人”的功能,使其题材狭窄,因而,拓展词的题材是决定词能否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孙光宪在花间词人中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他能大胆的尝试新的题材,有效地拓展了词的疆域,为后来词的发展以潜在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