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中无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如果将这个词语的意思改造一下,借用过来形容一些教师的教学现状,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时下,有些教师备课只注重看教材,教材钻得滚瓜烂熟,教案写得详详细细,讲课讲得头头是道,但到头来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了老师的“听筒”和“秘书”。教师讲得精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较为深入地研究教材,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作很到位的指导;学生能够学得主动、学得舒心、学得有效。这样一来,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实现角色互换。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拓宽课程资源的范围,把课本资源与当地资源有机结合。我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  相似文献   

3.
学生学习写日记,一般都要在日记第一行写上天气情况。天气情况写得如何,往往不被我们老师注意。我发现就有那么一些学生天气情况记得不准确,就是同一天,有的学生写“多云”,有的学生写“阴”,还有的学生写“少云”,众说不一,五花八  相似文献   

4.
朱华忠 《上海教育》2005,(3B):63-63
许多学生把“笔记记得好坏”当成学习态度认真与否的一种标准,把这当成“对得起自己”的一种依据,当成“对得起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依据。这就出现一些学生课堂笔记记得很好,但是成绩并不理想的现象。对一些笔记很认真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老师也找不出其中的原因。家长来了,老师还表扬他们学习态度端正,把成绩不好的原因推说是智力问题或是学习方法问题。结果,造成一些或更多学生抱有这种“记笔记就是学习”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用“无微不至”来形容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关心得细致周到,对学生关怀得“无微不至”的才是好老师和好家长,似乎已成为定势。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关心无疑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如果真的“无微不至”,则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科学的教育应给学生留下“空白”。所谓空白,就是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和践行的机会。如果教育者什么都透彻地告诉学生,学生不用观察,不用分析思  相似文献   

6.
对于高师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学化学教材教法”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然而现在多数学生对这门学科不太重视,缺乏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从教的方面来看,开设教材教法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不但了解中学化学教材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而且初步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但目前教材教法课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一讲到底,即使教师讲得再好,效果也不一定会令人满意。因为这些学生没有中学化学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感受,虽然中学阶段老师的教学对于他们还有  相似文献   

7.
说明文因其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逻辑性,成为“老师不爱,学生不喜”的文体,但老师如果能立足教材特点、紧扣教材语言、遵循“生本理念”设计课堂活动,让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带得走的语文经验,这对学生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应该成为包括说明文教学在内的所有语文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菲 《湖北教育》2009,(12):12-13
当前,人们形容教育是“学生苦,教师累,校长忙”;形容老师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形容学生是。一到五忙上学,六到七忙培优,每周七天无闲时”。从中折射出教育行业之忙、学生负担之重、教育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三超三少”,“三超”:一是教学“超标”(或超纲),即超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只关注少数尖子生,而后进生接受困难;二是“超时”,即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加课、补课,不按时放学,  相似文献   

9.
稿源采珠     
湖南姚若菊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如果说我们选对了既适合于自己教学内容,又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形式,这对于教学很有帮助。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综合课形式,结合教学大纲,深挖教材,把基础知识、技能技巧有机结合,尽可能避免单一课,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变成现在主动学习,老师只起“导”与“点”的作用。所谓“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讲明要求,让学生自己摸索,进行探究性学习,老师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点”就是点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老师要及时…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病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记得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讲过他“最想说的”也是“最根本的、最关紧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我想,钱老师的话深刻地揭示出当前语文教学之所以走不出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目中无人”。语文课成了一门“摧残人、束缚人、折磨人”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要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现代语文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2011-2012学年期间,我参加了本校关于“如何增强历史教学趣味性”的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高中学生普遍用“枯燥、没意思”或“不重要、应付”之类的字眼来形容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感受。高中历史也是文科高考的一个科目,为什么学生会这么不喜欢呢?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之后,我意识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高中历史教学缺乏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教了十几年语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答曰:“轻松愉快,痛苦尴尬,九牛之力,少慢差费。”不是么?学生最爱学的是语文,最反感的又是语文课。那么,目前语文教学仍未走出矛盾尴尬,少慢差费的困境,原因何在?记得钱梦龙老师说过一句话:“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我想此语道出了个中真谛。那就是“目中无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人的价值尊严。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呼唤目中有“人”的教学,主张人本观,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素质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讲台上的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讲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令人尴尬的场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老师埋怨学生太不自觉,学生们叫苦不迭:“语文课太没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恐怕就是教学中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个人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以教材文本作为教学的全部,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的理解不深.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即使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因此,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中说:“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学生能否学好历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在笔者看来,中学生应养成下列学习历史的好习惯。一、认真听讲的习惯。这个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讲就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老师对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释。老师讲课的方法换一个角度看就可能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二、阅读历史教材的习惯。要读教材中所有的内容,如标题、子标题、正文、注释、插图、思考题、练习题、大事年表等。要通读,就是将教材中零碎的历史知识通过阅…  相似文献   

16.
赞美要实     
自从提倡老师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所谓的赏识教育风行以来,那些溢美之辞,老师是给得慷慨了一些,学生又受用得廉价了一些。我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场面,学生也就是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在老师那里却是:“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真能干!”“你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堂课,这样的表扬声不绝于耳,整堂课让学生的“闪光点”闪得轻飘飘的。  相似文献   

17.
1郾教学内容的资源库。“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已成为教师备课的三部曲,但对如何备学生还停留在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上,也就是仅仅考虑学生已学了哪些知识,而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学习类型等考虑甚少。这说明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千万不要“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否则这样的老师就是“拿书本来配学生”的老师。陶行知指出“依据生活来教育”、“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因此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成长起到指导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只有钻研好教材,上课时才能居高临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是,目前一些老师往往是:抄袭教参花时多,钻研教材却花时少;钻研“教法”花时多,考虑学生“学法”却花时少。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一堂课的教学效益不高。分析其原因之一,是这部分老师还不甚明了应怎样去钻研一篇语文教材,和怎样才算钻研好一篇语文教材。为此,笔者对钻研语文教材提出“四点”、“二路”、“一法”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相信,每一位想教好学生的老师,都希望学生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有兴趣。然而,实际效果却大不相同。学生对有些老师的课“爱得入迷”,而对另一些老师的课却“恨得要命”,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0.
一项统计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在很多学校,语文课竟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而有的语文老师竟被学生戏称为“祥林嫂”。原因何在呢?就是老师把一篇很好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内涵丰富的美文被讲得索然无味。无怪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