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修道生活试析中世纪英国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世纪英国,大部分修道妇女都出身贵族家庭,因而分析妇女修道生活可以透视当时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本文通过对盎格鲁-撒克逊前期、盎格鲁-撒克逊后期和诺曼征服之后三个时期妇女修道生活的分析比较,发现盎格鲁-撒克逊前期英国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当高。但是后两个时期她们的社会地位整体降低了,而下层贵族妇女的地位又明显低于以王室妇女为首的上层贵族妇女。  相似文献   

2.
修道制度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长期以来也被视为埃及教会对基督教世界的伟大贡献。但作为修道制度的滥觞之地,埃及对基督教修道制度的影响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从当时埃及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自然条件等原因来探讨修道制度的起源,重点强调埃及在基督教修道制度兴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泰州学派最为杰出的平民弟子"东海贤人"韩贞,一心向善修道,其追圣与修道思想非常丰富。韩贞一生的追求就是通过修道成圣成贤,但现实的修道之路并不好走,所以他有时也会发出"空望"之叹。韩贞甘贫乐道,冲容养真,并提出了"私非入道"的修道观点,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意,人心思乱,望道忧民的人太少,所以他又发出了忧道之叹。  相似文献   

4.
"修道"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主旋律。王艮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坚持百姓日用,在百姓日用中寻找真理,在百姓日用中求得提高;修道的关键在于修心,而修好心则要坚持良知之学;学良知就要重视心悟,勿求外索。  相似文献   

5.
《重阳立教十五论》的"得中"思想在王重阳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其诗词中也可见端倪。在日常生活中,王重阳主张在俗世生活与修道间得中;在修行法门上,王重阳要求在性命间得中,这也体现在修炼性命的方法和具体的修行实践上。在修道境界上,王重阳的"中"兼取三家义理,在有自性与无自性之间。  相似文献   

6.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在中国小说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特色鲜明、成就较高的作品。全书以冷于冰求仙访道的历程为框架,比较全面地描写了修道成仙的具体过程,使全书具有比较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修道成仙的修炼方术;二、修道成仙的伦理要求;三、修道成仙的宗教考验。  相似文献   

7.
“修道”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主旋律。王艮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坚持百姓日用,在百姓日用中寻找真理,在百姓日用中求得提高;修道的关键在于修心,而修好心则要坚持良知之学;学良知就要重视心悟,勿求外索。  相似文献   

8.
道德行为是君子群体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其形成之路径多样,大要则不外乎修道、问学之二途。道是君子文化的核心概念,亦是君子道德行为的内在依据。君子以道的传承者自任,修道代表了君子道德行为"形而上"的一面。修道须先明道,道非学不能明。学要转化为强大持续的精神力量并以正确的方式呈现出来,须一于道而成之。故君子进德,不可不修道,亦不可不问学。  相似文献   

9.
希腊北方沿海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岛上山崖陡峭,林深草密。在那些人迹鲜至的地方分布着20个大小不等的修道院。上千名修道士和数百名隐士在这些修道院及其周围地区过着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修道生活,他们很少出山,几乎不闻世事,一心禁欲苦行,这便是举世著名的阿索斯圣山,它独立于世俗国家,如今仍是希腊的国中之国。由于岛上建筑大多承自拜占庭时代、各修道院内珍藏着大量拜占庭古物文献、修道土们坚守拜占庭时代的古朴生活,因此这里又被人们称为“活的拜占庭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公元3世纪,基督教修道制度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对其起源的探究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其思想来源、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对修道制度兴起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作为修道制度的滥觞之地,埃及本土所起的作用也是文章重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西欧中世纪,修女院普遍存在两大门槛限制,一是财产限制,二是血统限制,这两大条件限制导致进入修女院的大部分妇女都来自贵族家庭,妇女修道成为一种贵族现象。  相似文献   

12.
霍旭初 《家教指南》2011,(1):1-7,125,128
僧衣是佛教信徒形象的标志,又是佛教戒律的重要内容,还有成就功德的内涵。佛教对僧衣有严格的轨制要求。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部派佛教时期,为了区分不同派别,易于识别派属身份,各派在僧衣颜色和样式上各有自己的特征。说一切有部比较考究僧衣标识,制定了与众不同的式样标准。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供养比丘和佛教故事中的比丘僧衣,充分反映出说一切有部的僧衣特色。本文通过佛教文献和龟兹石窟壁画对照,并用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关印度说一切有部"著衣法式"等记载,对龟兹石窟僧衣的相关问题作探索与考证。  相似文献   

13.
藏族基本上是属于全民信教的一个民族,藏传佛教几乎渗透到了藏族群众生活得一切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藏传佛教是信教僧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是精神世界的核心。藏区寺院把佛教教义中的转世成佛与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天国理想世界与世俗社会结合起来,把天国理想境界和世俗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慈善救助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的授予单位,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旨在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宗教上潜心修学,爱国爱教且有较高造诣的藏传佛教高级僧才。在藏传佛教的教育体系中,学经和学位晋升制度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辩经考试是学经成果检验和学位晋升考核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本文将藏传佛教格西学位以及拓然巴高级学衔缘起发展与自身特点予以说明,并对辩经考试的形成以及方式方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5.
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鼎革,清朝统治者为争取蒙古上层的支持,赢得蒙古民众的信任,在蒙古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统治策略,大力扶植喇嘛教,修建喇嘛寺庙礼遇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图克图等宗教首领,让为数众多的蒙古男子选择僧侣生活,致使清代以来的蒙古社会成为弥漫着浓厚的喇嘛教信仰的宗教社会。清代蒙古社会喇嘛教信仰即是一种社会信仰,喇嘛的等级化、官僚化以及生活与劳动的世俗化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仲殊词浅谈     
宋代僧人仲殊,苏轼称其"胸中无一毫发事",有词集《宝月集》一卷。其词作清丽婉转,与世俗情愫无异,甚至也具脂粉气,然仲殊词亦透露出某种佛家超然的清净意韵,这是由于其僧侣生活圈子相对狭小,作为一个俗世生活的观望者所产生的距离上的清净感,以及花间范式的写作方式造成的清净之意。一名高僧写如此世俗化的词作,是宋代佛家世俗化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8.
天妃以前的海洋保护神——白鹤崇和大帝赵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汉赵炳,东阳人。在章安一带修道行医,在民间影响极大。死后在各地海洋河泊等处显圣。南宋时,高宗赵构南渡,累封至白鹤崇和大帝。在江南一带,凡是带有白鹤、灵康、赵侯的祠庙,都供奉赵炳,至今民间信仰极盛。史籍赵炳身世及其灵异的记载,说明他是天妃以前的海洋保护神。也是台州海洋文化的重点人物。  相似文献   

19.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僧服仍基本采用印度僧人的通肩、袒右的衣着形式,并无太大变化。由于地域、环境和文化的特殊性,敦煌供养僧人衣着出现了不同的披着方式。其中覆肩袒右、偏衫、钩纽、帔帛等,反映了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