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赫·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并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独辟蹊径、惊世骇俗。而《恋爱中的女人》作为劳伦斯的扛鼎之作,自然也是评论界的宠儿。小说中的爱情可谓是一大亮点,因为它包含了厄秀拉与伯金的和谐之爱、赫麦妮与伯金的驾驭之爱、戈珍与杰拉德的征服之爱、伯金与杰拉德的同性之爱等诸多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2.
爱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李明智的亲情诗,从手足之爱、夫妻之爱、父子之爱、天伦之爱四个方面.对爱的意义价值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它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惟有爱,才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有着其独立自主的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爱与教育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形上、生物进化还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都是爱的动物,没有爱也就没有人。爱的本质在于给予,伴随着关心、响应、尊重和了解等构成性要素,有普遍之爱和特殊之爱的区分。在一个爱被流放的时代,尤其要重提教育爱。教育爱超越了普遍之爱和特殊之爱的界线,具有类母爱的性质,实质在于教育者付出自身的生命活力,以期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浮士德知识悲剧的成因在于尘世之爱的缺失,他在正确处理尘世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关系的过程中跨出了知识悲剧的泥淖;但他还必须克服尘世之爱中所潜藏的悲观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才能最终完成对知识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王建国 《文教资料》2011,(18):83-85
郑板桥是在被爱和爱中的交织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因此他对“爱”有着独特的见解,并且构筑了他爱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爱     
儿童教育中,教育爱指教师施予儿童之爱。从本体论方面看,教育爱是驱使教师与儿童融合的本体性亲和力量;从情感方面看,教育爱是教师对儿童纯真的情感;从活动方面看,教育爱是教师帮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主动活动。这决定了教育爱的最终任务是教师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  相似文献   

7.
《爱的教育》这部小说巧妙地借用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呈现了父子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等人间真情,并由此上升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深沉的大爱。这反映了他渴望通过教育拯救社会和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独特的人文关照不仅在当时,在今天也是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顾晓莉 《文教资料》2012,(33):143-145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描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禁欲主义的压制下,作为神职人员的男主人公拉尔夫始终背负着生命的十字架:在现实之此岸世界和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他对于宗教与生俱来的热爱和黯然滋生的尘世之爱不断发生着矛盾和冲突,这两种爱伴随了拉尔夫神父的大半生时间。在此期间。他不断经历着艰难的选择和自我的剖析,最后终于在临死前得到了解脱。  相似文献   

9.
刘洋诺 《海外英语》2022,(5):193-194
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的艺术,据弗洛姆观之,爱的艺术包括爱的对象、爱的能力和爱的状态,他所指的爱并不局限于情爱,而是从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审视爱的真谛,爱是《面纱》中的背叛与救赎,爱也是《正常人》中的治愈与成长,对此,可以从父母之爱、两性之爱和自爱三个方面纵向探究不同世纪的爱情观,管窥现代爱情的特质的同时,也试图深化我们对爱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文明之爱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以批判现 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凯瑟琳的悲剧和简·爱的幸福结局阐释了 自然之爱虽然独具精神魅力,现实生活中,文明之爱终将获胜。  相似文献   

11.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目标.他将对儿童的爱贯穿于一生的教育实践之中,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践"爱的教育"的教育家.对裴氏"爱的教育"思想可以从萌爱、释爱、施爱和启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爱的培育和表达是《爱的教育》这本小说的重要主题。小说通过一批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现出爱的丰富内容: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以及普泛化的人类之爱,揭示这些情感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呼唤人们把爱献给亲人家人、友人、熟人,也献给人类大家庭的每一成员。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完全以客观报道的手法在《刽子手之歌》中再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加里·吉尔摩和尼科尔的爱情过程经历了感官之爱、激情之爱和痛苦之爱这三个阶段,虽然两个人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是诺曼·梅勒通过这个真实的悲剧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所有的诗歌中<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是最有名的两个诗集,呈现出由"两种对立状态"组成的世界.<小黑孩>是<天真之歌>中的一首,讲述了一个非裔美国人,也是这首诗的讲述者,回忆在他孩提时代,母亲曾经告诉他关于爱和平等的事情.小男孩的童年梦想就是所有的人将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平等平等的爱,然后享受生活快乐.爱和平等正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点。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是爱每一个孩子,"爱满天下"是他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祖母绿》发表后在获奖与批评史上的不同命运,从叙事时间入手,借鉴现代民族国家关于个人、家、国关系的理论,发现曾令儿在25年的时间里走出一条由个人之爱向国家之爱、人类之爱升华的宏大之路。与此相对,钟雨用全部情感和灵魂发出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呼唤,从而实现了个人之爱。  相似文献   

18.
民族预科生朱焕章的教育生活充分诠释了爱是教育灵魂的观念,从他身上所展示的教育之爱的赋形来看,至少呈现出三个维度的内涵:一是刺激个体奋斗的宏大之物;二是强烈的情感积聚;三是自觉的责任担当。这也从根本上标示着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所应遵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他的美学思想体系中 ,社会伦理之美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而在当前中小学美育的实施过程中 ,社会伦理之美的教育比较欠缺。作为一个人来讲 ,唯有真善才可真美。为此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美学思想 ,从培养学生的爱心入手 ,让他们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 ,形成富有爱心、勇于奉献、懂得责任的美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