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子》2004,(3):59-59
近代第一所兼育医、药专门人才的学校是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原名浙江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创办。校址在浙江杭州。1913年率先增设药科,改称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1925年附设医药和护士特班。1927年改公立为省立。1928年增设法医专修班。1931年改名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1933年设附属医院。1939年8月改名省立英士大学医学院。1947年改为浙江省立医学院。1952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为浙江医学院。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带来的深重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又迫切需要西方文化。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冲破,又使西方近代文化有了进入中国的可能。这种需要与可能正是包括逻辑学在内的西学对中国的输入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些先进学人对逻辑学的引入和研究,使逻辑学东渐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的公民人格理念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立宪政制的过程中,也潜在地传播了现代性的公民人格理念。此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民主、自由、公民权等新观念开始获得了更大范围的认同和肯定。到了"五四"时期,传统的儒家人格遭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而公民人格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逐渐获得了肯定。现代性的公民人格深刻地批判了传统教育中的客体性人格、私己性人格和超越性人格,从而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变革与转型。当代教育有必要以现代性的公民伦理和公共精神为基础,培养具有主体性、公共性和法理制度性的现代公民人格,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转型期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4.
《学子》2004,(2):62-63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是马利逊学堂。早在1818年,英国传教士马利逊曾在南洋马六甲开设一所英华学校。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为纪念马利逊,1839年11月。美国基督教徒布朗,在澳门创办了一所小学,叫马利逊学堂。1842年,该校迁至香港。校长为布朗,还请中国人教汉文。第一批学生有容等6人,课程除宗教外,还有中文、算术、代数、几何,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  相似文献   

5.
人是文化的产物,公民人格的生成需要适宜的文化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公民人格的建构遭遇着文化阻隔,表现为惟上惟权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自主性的抑制、学校"差序格局"对学校公共性的侵蚀、学校人际互动的"私德"对"公德"的僭越等。学校场域中的公民人格建构应厘清教育价值,提升人的自主性;构建实践共同体,增强学校的公共性;划清"私德"的疆界,培育人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6.
杨宏 《四川教育》2007,(2):23-23
一流的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需要一流的学校教育来支撑。我们只有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建设成为一流学校,铸造中国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现实。[编按]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的使命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精心组织人类文化精华,培育受教育者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创造性。在长期社会检验与历史选择中,办学业绩显著并逐步获得公认的“名校”。以自己独特的高品位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高地。名校文化各具特色,其共有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理念的先进性,文化生态的丰厚性,考打申气质的独特性以及深刻而持久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和集大成者,对中国控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历史名校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历史名校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并不在于其占地面积及硬件设施.而是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重新认识和发掘名校的历史价值,继承和发扬名校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实现历史名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与此同时,打造本地历史名校,弘扬名校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名校内涵发展,带动本地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同时也是打造地方教育特色,宣传本地文化的教育名片。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的使命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精心组织人类文化精华,培育受教育者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创造性。在长期社会检验与历史选择中,办学业绩显著并逐步获得公认的名校,以自己独特的高品位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高地。名校文化各具特色,其共有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理念的先进性,文化生态的丰厚性,精神气质的独特性以及深刻而持久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当学校化建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名校也各以其特有的化而称时,如何觅得新的“生命动力源”以促成名校可持续的、质的飞跃,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名校文化形象重塑的时尚性遮蔽与“形式移植”,为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与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带来了障碍.克服这一障碍,需要重新确立名校文化再造与区域学校品牌集群发展的理想追求,在优势基因的持续强化与区域生长周期双线并行的路径中,提高名校文化的时代品性与区域品牌的衍生力.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2006,(4):F0002-F0002
泰兴市洋思中学现有教学班64个,教职工400多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2万平米,有一流的教学、生活、实验设施。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等称号。2002年,洋思中学被评为中国名校,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明单位标兵”。  相似文献   

14.
铁路作为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之一,被西方列强引入中国。中国社会对铁路的认识经历了由拒绝到接受再到积极兴办的过程。而铁路在中国的艰难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及社会风尚产生了缓慢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知识就是力量,人格也是一种力量。化传统对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们大多有着高尚的人格,这种人格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感召力、威慑力与至善力。  相似文献   

16.
毕苑在《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是南洋公学外院所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2006,(4):F0003-F0003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创建于1945年4月,1952年5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晋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家,教育家嘉康杰烈士,将学校命名为“山西省康杰中学”。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教会特殊学校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近代教会在华特殊学校事业的兴起与教育制度特点,及其时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作用。认为虽然传教士创立教会特殊学校在客观上却带来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提高了中国民众时特殊儿童的期望值;由教会特殊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独立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近代中国民办特殊教育的先驱,推动了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文化从器物层面开始到制度层面直至心理层面的变迁,中国教育也随之作出相应变革。审视曾经有过的成功与失落,是当今中国教育面对文化冲击进行更理智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广铁一中创办于1952年,原属铁道部,是广铁集团公司属下的一所铁道部,广东省重点中学,2004年12月,按照中央将企业承担的政府职能,社会职能回归政府与社会管理的要求,我校正式移交给广州市政府办学,并更名为广州市铁一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