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林 《家长》2008,(5):24-24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给孩子贴上诸如"坏孩子"之类的不良标签。我们想过没有,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前不久有则消息说,乌鲁木齐市二十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自发照顾一个流浪儿童,这让这些孩子的家长的心灵在震撼之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来,随着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抓得很紧,学校的"三关"工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学校中占了相当的分量。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对孩子的交流太少,家庭教育十分缺乏。一些留守儿童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只寄希望于学校,自己却成了教育孩子的"远方看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因此,家长们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倾心培养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在此,我对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3.
<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近年来,疑似多动症或自闭症的"特殊学生"逐年增多,作为拥有二十年教龄的班主任,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对于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新难题。一边是学校的无奈、教师的心力交瘁,一边是孩子的无辜、家长的无助。家长和班主任如何对多动症儿童进行疏导?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家长对多动症儿童要有耐心和爱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相似文献   

4.
教育实践中,发现普通学校会有一些特殊儿童。这些特殊儿童的家长普遍认为,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未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给普通学校教师带来一些思考。这些孩子最需要什么?日常工作中要如何教育这些孩子?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校新生入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家长托人情,走“后门”,甚至不惜改户口,将低龄孩子千方百计塞进我校读书。我校对一年级近5年的统计情况表明,未满6周岁的低龄儿童入学率已占一年级总数的29.6%有的家长甚至将刚满5岁的孩子也送入了我校一年级。那么,低龄儿童入学后究竟怎样呢?四(1)班的李天才算得上低龄儿童中的佼佼者。末满4岁就学完1———2年级的算术、语文课。上幼儿园时又深得老师的喜欢,家长就当真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块读书的材料,刚满5岁就把他送进了学校,并给他取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名字“天才”。起初孩子的学习还不错,可到…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家长"陪读"这件事,恐怕每一位家长都"心有余悸"。从孩子上小学有了家庭作业开始,大人孩子就像被绑上了一架看不见的"战车"——"不写作业,母慈子孝、又搂又抱;一写作业,大呼小叫,又哭又闹。"几乎成了小学生家庭的"日播剧"。甚至,由于家长的"陪读",还会引发学校与家庭的矛盾。家长往往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学习,为什么总要家长督促?学校和老师常常很委屈:一个孩子的  相似文献   

7.
<正>1.寄宿制孩子≠半个孤儿院儿童尹建莉老师的一个结论是:"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其实是她偷换了概念,将"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与"遗弃孩子"画上了约等于号,也将"寄宿学校"与"孤儿院"归为一类了。这完全是两码事。家长不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以后就永远不管不问,孩子平时在学校可以给父母打电话,周末就可以回家团聚。就算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依然可以感  相似文献   

8.
<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收效甚微了。"可见,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方面,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如同蝴蝶抖动一下翅膀,就会带来飓风,家长的一点点改变,都会把孩子带进一个新的世界。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  相似文献   

9.
天才的奥秘     
孩子与孩子的智商差别并不像我们家长想像的那么大。绝顶的聪明与白痴都是极少的。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那些“天才”并不表现在考试的分数上,而是散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与游戏中,亲爱的家长朋友,你发现了吗?不是我们的孩子缺乏天才,而是我们的家长缺乏发现天才的眼光。天才的奥秘@云月  相似文献   

10.
董梅 《小学生》2012,(12):60-60
得到这本书是一个契机,在9月份一年级新生家长会结束之后,仍有许多家长围在我身边,和我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我向他们推荐了儿童绘本和给家长看的一本《怎么说孩子才肯听》,这时楚楚的妈妈对我们说:"还有一本书,我觉得非常好,就是薛瑞萍老师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她的话构起了我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本老师写的书,会让一个学校教育业外人士一口气看  相似文献   

11.
案例复读班开学仅仅4个月,禹就已经连续三次没有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月考了,每次都有充足的理由。我猜想他不参加考试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以下几种原因:1.他惧怕一种特定环境带来的压力感,采用了逃避的方式自我保护。2.他想通过不参加考试来吸引家长和老师的关注。3.他以拒绝考试来"绑架"父母或老师。4.他被家长"绑架",被迫来上学,  相似文献   

12.
《幼儿教育》2008,(10):48-48
<正>他们的改变给爸妈带来了惊喜两年前,来自美国的早教品牌"天才宝贝"落户杭州,提出打造3~6岁"小小MBA"的教育目标,一时间杭城孩子家长议论纷纷:那么小的孩子也能学MBA课程?虽然不少人心存疑虑,但是仍有1000多名个孩子家长把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3.
特殊儿童家长选择学前教育机构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36位年龄在2~7岁之间的特殊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特殊儿童入园接受教育的比例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大多数特殊儿童的家长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残联的康复中心等机构接受教育,但也有部分家长选择让他们的孩子上普通幼儿园。家长的希望和选择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我们注意到,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时,常常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溺爱,认为孩子已经是弱智了,心里觉得有愧于孩子,便千方百计"补偿"孩子,对孩子生活上的需求百依百顺,却很少花时间、花精力去教育培养孩子;另一种是厌烦,弱智儿童较正常儿童行为怪异,常有"胡作非为"之举,有些孩子还时常将大小便弄在身上,给家长带来了许多麻烦,对此家长往往缺乏耐心,有的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显而易见,家长的这两种态度和手段,对弱智儿童的发展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维春 《新教师》2021,(1):10-11
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双边合作.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对家长的要求也不一样.通常学校会以家长会的形式告知家长学生在校的表现,请家长配合教育.这种模式的效果很不理想,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家长不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和教育孩子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会责怪学校"甩锅",不太愿意配合学校,造成"5+2=0...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学期临近,许多幼儿圆大班儿童的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进久小学作筹划了——煞费心思地挑选心仪的学校.兴高采烈地置备新书包、新文具.美滋滋地构想孩子在学校里游刃有余地学习的情景。然而,身边一些同事、亲友被孩子的学习弄得疲惫不堪的事例.还是让家有小学新生的家长们隐隐感到忧虑:我的孩子会不会把作业拖到该睡觉了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7.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里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到家长无奈地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点左右就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半夜十二点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  相似文献   

18.
正"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点,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教育都是残缺的。然而,近年来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加,家长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教育孩子,甚至有很多家长表示根本不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师》2009,(1):F0002-F0002
<正>网络e时代,孩子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一味强调"网瘾"、禁用电脑,只会使孩子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孩子教育,学校与家长也要与时俱进,多关注科技的变化,运用巧思给孩子的学习增加乐趣。电脑  相似文献   

20.
退学的天才     
《父母必读》2013,(2):126-127
天才儿童、聪明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期盼,但是天才的成长是有风险的!本期刘丹老师提供的这个发生在大学里的真实案例,应该让一味追求提高智商和学习成绩的父母有所警觉。是不是也可以让那些学习成绩虽然不够理想但情商很不错的孩子家长松一口气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