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基本特征,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也因此更加强调体验、研讨与探究。但是,按照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师很难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知识传授与调查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这一矛盾,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活动编排的特点,尝试进行了“单元组织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具体步骤是:提出探究问题——制定探究计划——自主调查探究——汇报交流深化——实践拓展内化.其中,“提出探究问题”和“制定探究计划”为第一个阶段,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课时完成;“自主调查探究”为第二个阶段,由个人或学生自愿组成的合作探究小组,深入社会生活,用一至二课时和相应的课外时间自主完成;“总结汇报交流”为第三阶段,由学生将各自的调查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用一课时完成;“实践深化提高”为第四阶段,由学生将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检验,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去探究问题,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4.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科学教研活动是一个崭新而又时尚的方式,是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让科学教师参与到更多的教研活动中来,并且能够直接参与到教材的分析、教学的设计、试教后的体会、主题的探讨、公开课的评论等这些环节的讨论中去,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中活动环节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课堂中活动多、活动乱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教师要做到: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活动秩序,巧用提示音乐,重视活动延续,让活动环节发挥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李瑄 《福建教育》2006,(10A):54-54
生活性 1.根据需要,调整教学顺序。由于种种原因,我校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间无法统一。学生陆陆续续入学,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根据这种情况,我把教材里主题活动的内容在教学顺序上做了调整。如把第一单元主题三《新朋友、新伙伴》放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上,这样先入学的小朋友就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自我介绍,互相认识。后面来的小朋友再补充自我介绍,在“找朋友”游戏中消除刚入学时产生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7.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0.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各高校在开设该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足、缺少稳定的教材体系、考核方式有缺陷、实践教学环节缺失、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认识、规范并开拓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姜世扬 《湖南教育》2003,(19):30-31
一、《品德与生活》教案的内容 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一个完整的《品德与生活》教案,主要应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指导、活动中的注意事项等几个环节。实际操作中,不是每个教案都需要具备这些环节,且这些环节的详略也可视情况处理,但应注意下面的三个侧重。  相似文献   

12.
杨泽源 《教师》2016,(4):78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考虑低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以图画、照片和较少的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教材内容。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要有备图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有效地利用这些插图,让这些精彩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合理利用教材插图。一、运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对课文插图画面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品德与生活》教材在每个活动主题前设计单元导图,由优美鲜明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新朋友新伙伴》一课是新课程《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主题之三,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起始单元,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尽快适应新环境,熟悉新教师,新朋友。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任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从学生探究合作、角色扮演、做游戏、加强课堂训练、做学生的表率等方面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尝试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借助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教师通过开展"吃糖果"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借助课堂学习单,激发学生的情感;采用案例教学,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逐步从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转变,尽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老师们分别以“我爱小动物”、“交通安全很重要”、“爱护公共设施”为主题匕了三节课。结果,第一节课我们被动物尸横遍野的画面所震惊,第二节课又在哀乐声中被交通事故中失去亲人的家属呼天抢地的样子所震撼,第三节课大量的公共设施被毁坏的图片更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展示活动结柬后,有的老师认为反面的事例太多。给学生的都是负面的影响,没有体现课程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的认为生活中确实有大量这样的事实存在,教学就应该贴近现实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声像鲜明的图片和录像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可以引起他们的震撼和思考,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陈黎玲 《英语教师》2022,(10):144-147
针对当前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存在缺少内核、逻辑混乱、主体错位的现象,提出聚焦活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准则,即活动的中心是在情境中探究主题意义、活动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结合课例,阐述教师如何通过研读教材、了解学情及组织课堂三个环节进行聚焦活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卞春芳 《考试周刊》2011,(47):164-16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都动起来,让他们在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交流中,在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中,感受情境,体验快乐,探究知识,领悟情感,并从中得到知识的积累、良好习惯的形成、动手能力的培养、思想的升华,达到在活动中能求知,在求知后能行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标志,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品德与生活》课而言,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只有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寓教于乐,才能落实课程目标。教师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