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咨询电话中,很多父母急切地寻求教子妙方。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做深入的了解之后,发现许多父母本身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关注过度”就是我们为部分父母总结出的家教误区。希望这篇文章让这种类型的父母换一个思路去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粗暴。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管。没有责任感的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学习退步,就对他们责骂加棍棒。孩子就对家产生了恐惧、反感和厌恶,甚至在外过夜、离家出走。二是放任。离异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孩子不是觉得有冷漠感,就是觉得有无聊感,与家庭日益疏远。这时,外界一旦有人给他们“关怀”、“温暖”,他们就很容易“羊入虎穴”。三是简单。离异父母对子女生活学习无暇照顾,一味地限制孩子外出与人交往,与外界隔绝。然而孩子的心是关不住的,为了对付家长,他们学会了撒谎,找到了对付家长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过度"问题的性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教育虽然总体上不存在“过度”,但某些方面的“过度”现象非常明显。我国的教育“过度”主要是一种外表性、虚假性、结构失衡性“过度”。即:教育总体不足下的部分教育过度。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有一个麻烦,它是一次性给了你一个孩子,甚至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唯一的孩子在不知觉中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机会的唯一促使今天的父母对孩子教育重视的同时也极易陷入过度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试析家庭教育中严教过度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中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由此可知,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发展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父母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可变性,这给家庭育儿带来了很大的可变性,教育难度增加,家教中的误区也走向极端─—严教过度和“不教”,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试从严教过度的现象入手,分析其成因,寻求矫正对策,以期对家庭教育有所启迪。一、严教过度现象普遍存在严教是指给予儿童正确的、严格的…  相似文献   

6.
时尚扫描     
父母教育越民主孩子发展越全面委内瑞拉儿童教育专家何塞·塞加拉日前发表题为“人性化教育”的学术报告,分析了儿童人格、自我评价和独立感与父母言传身教的关系,提议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塞加拉认为,父母的人格在影响儿童教育的众多因素中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宏艳老师是我们的新朋友,这期的“家教话题”,我专门请她来和我们谈谈关于消极的父母意识——把一切都给孩子这个话题。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往往容易与孩子形成密切的“一体感”,有了孩子便失去了自己。读了孙老师的文章,家长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悟吧。为了孩子,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纠正消极的父母意识,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8.
邢强  刘毅 《教师博览》2021,(5):70-72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当许多中国家长为过度保护孩子而宠出脆弱的“温室花朵”自责时,西方国家的家长也在为同样的问题发愁. 帮孩子铲除一切障碍的“割草机父母” 据美国《今日美国报》网站报道,过去,美国人把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父母称为“直升机父母”,如今“割草机父母”(为孩子铲除可能面对的一切障碍的父...  相似文献   

9.
父母的过度关心对考生来说往往适得其反,有些考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就是父母关心出来的。多项调查资料显示,高三学生感到最重的心理压力,很多是来源于他们的父母,心理学上讲的“考试焦虑”,在某些父母身上体现得甚至比儿女还明显。家长的这种“高考焦虑症”,势必加重考生的考前焦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孩子是做父母的天职,想把孩子教育好也是父母的共识。但不少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知识,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生活上过度迁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物质要求也应得到相应提高,这也无可厚非,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日益迫切,为了孩子,苦了自己,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养尊处优,一个个变成“小皇帝”“小公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双一流’大学新冠疫情调查”项目组于2020年6月面向全国15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收集的截面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疫情期间,被调查学生积极进行着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抗疫行动,表现出了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本科生以不同形式参与抗疫活动,呈现出优势阶层“舍财”、弱势阶层“力行”的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在以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机制作用于个体发展,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为对亲社会行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过度保护对亲社会行为无显著影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积极倡导父母对子代的温暖与鼓励型养育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消除父母过度保护教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靳晓燕 《成才之路》2011,(21):10-I0005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不少父母的“至理名言”。在浙江省教育厅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看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两种表现,一是过度学习,一是超前学习。  相似文献   

13.
<正>自主感是让孩子主动学习的第一动力,而父母用“我帮你”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动力。“我帮你”是代替,是包办,是抹杀孩子成长的机会,培养的是孩子的依赖感。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父母正确的心态应是什么?怎样消除孩子的依赖感?又如何增加孩子的自主感?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利用本校学生个性记录资料,对在校高中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个性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有利于子女个性健康发展,而父母过多地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度保护,会造就子女不良个性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家庭教育中,现代家长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并努力走出“关爱强迫症”的泥潭。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的价值。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这种“关爱强迫症”大多发生在独生子女的父母身上。二三十年前,父母采取棍棒教育的比较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数父母教育观念有了进步,舍不得打孩子一下,但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却到了过度的程度,形成了孩子…  相似文献   

16.
各种心理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痛苦源,即心力萎顿。屡屡受挫而导致的“习得性无助感”、逃避惩罚而形成的避免失败动机、过度强化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都是其形成的原因。本文借鉴有效咨询与治疗的共同要素,提出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关注学生情感需要,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提供新的学习经验,以唤起学生内在的力量,让学生成为积极的生活者。  相似文献   

17.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的课程研究目前在研究的取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西化”和脱离实践的研究态度,课程研究应该坚持的正确取向,一是立足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突出课程研究的本土化特点,避免课程成为“他人”研究的领地。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著名作家刘墉的新书《靠自己去成功》在北京举行首发式。没想到的是,这一场首发式成为了著名作家王蒙、周国平以及“知心姐姐”卢勤等人的教育反思会。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知心姐姐”卢勤深感目前“当父母的问题非常多”,她总结出孩子和成人世界的五大冲突:期望值过高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无能;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度干预带给孩子交往冲突,孩子想逃避父母;对孩子过多指责,带来的评价冲突,让孩子没成就感。的确,父母关心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可谁曾想过,作为“受爱者”的孩子们,每天生活在父母铺设好的圈子里,过着父母设计好的程序化的生活,他们幼小的心灵又是否能够分辨和承受这份沉重的期待和关爱呢? 在新年的第一期,我们做的是一个关于“爱”的专题,但是,这份“爱”有些沉重,需要我们好好思索……  相似文献   

19.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材,成为大有作为 的人,应该说全天下的父母都是这么想 的,但有些父母“关心”过度,反而比不关 心更糟,更坏,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似文献   

20.
在讲求实效的现代社会,父母将育儿也看作一种“产品研发”,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好的教育资源,认为一切的投入将获得相应的回报,用这种便捷的“投资式”养育来缓解教育焦虑。过分保护与过分投资共同构成了“过度养育”。但事实证明,这种“过度养育”却给孩子带来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