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慎提“早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所谓的“早恋”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当中大有扩大的趋势。如何去认识与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过去传统的“早恋”这一提法,过于偏激,而应为更为符合实际情况的“来往过密”这一提法所替代。事实上,这种提法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有益于学生的教育。   首先,“来往过密”的提法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早恋”中的“恋”字非常反感而提出的。由于老师对学生之间的“过密”交往,在认识上可能有些偏激,而将其定性为“早恋”。因此老师在…  相似文献   

2.
普通教育的任务,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的是“双重任务”,一是升学,二是就业。从“双重任务”提法的先后顺序看,是升学第一,就业第二。这种提法的实际后果是好学生升学深造,差学生淘汰就业。这就助长了“升入大学光荣,考不上大学无能”的社会心理。在这种错误思想影响下,许多中小学片面追求升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给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冠以“后进生”的帽子。一个学生一旦被归入“后进生”队伍,常常也就意已经被学校、老师、同学视为集体的累赘。在不少学校,他们实际上成了被遗弃的群体。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已经有人提出要杜绝“后提法。我们认为,提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为教育者的教师对这个提法的理解,对这个群体中每个学生的态度。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面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进步、新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正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学生,要正确的评价观念。对学生间的差异应该怎么看?应该怎样对待“后进生”?这组稿件正反映了一线教师们的思考、反省以及观念和行动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前教学工作中,有一种提法,要求在课堂上把一课新教材“讲深讲透”。要不要强调“讲深讲透”?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有很大的片面性。第一、教师讲“深透”,不等于学生学“深透”。学生只有在“学而时习之”的长期过程中,才能逐渐  相似文献   

5.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提法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提法“含义不清、似是而非”,很“不科学”,在实际应用中后果不好,主张“今后不宜再提”。(见《国内哲学动态》1979年第六期赵树松的《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的一点看法》)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意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提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因而是科学的。它总结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对认识过程中的飞跃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人民内部有没有阶级斗争?这一问题的讨论涉及如何客观估计当前阶级斗争的形势,如何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如何正确开展阶级斗争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个人不同意“人民内部不存在阶级斗争”这种意见.对于“人民内部存在阶级斗争”这种意见则感到提法过于笼统,容易造成误解和混乱.我认为比较确切的提法应当是:“人民内部存在阶级斗争因素”.  相似文献   

7.
《北京成人教育》杂志1989年第1期刊登了夏云同志的文章,对“全员培训”的提法感到不妥。我认为夏云同志对“全员培训”概念缺乏足够的理解,以偏概全,把在全员培训中存在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些问题归结到“全员培训”的提法上,这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减负”?我们认为应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因学生“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而带来的心理和行为负担,即“三不”问题,给学生轻松“减负”。  相似文献   

9.
“后进生”这种提法是否妥当待商洽,但我认为“后进”的学生确实存在。本文所说的所谓“后进生”是指一些思想品德不纯、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又不愿努力的学生。这些学生人数不多,但在班级中能量较大,他们自己不愿学习,还常常搅得老师无法上课,同学无法学习,有的  相似文献   

10.
我校是一所生源较差的一般中学,如何根据“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联系学校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四化建设需要,这是我校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许多教师认为,我校学生基础差,问题多,难于解决。对教改有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学习和讨论邓小平  相似文献   

11.
心理挫折与“挫折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有人认为当今中小学生大都在顺境中成长,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差,应提倡“挫折教育”;有人则认为,还是应该按照传统的提法,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人为设置障碍使学生受挫的作法是不妥的.这两种意见看来都有道理,那么究竟该不该搞“挫折教育”,或者如何提法为好,或者怎样进行提高青少年抗挫能力的教育.笔者以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先研究一下心理挫折的问题,只有了解心理挫折的表现、成因及其种种后果,我们才能确定“挫折教育”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12.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进行课程改革十年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学习方式转变说”“学习方式引导说”这些提法尚存在不妥之处,容易对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产生误导。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学习方式最优化”,并阐述了学习方式最优化的依据,在分析了新旧学习方式内涵、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学习方式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希望能够对学习方式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对于这种观点,许多同志已写文章从理论方面和哲学史方面进行了反驳,我不再赘述。在这里,我只想指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倒退回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命题,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首先,我们知道,追求世界本原,这是  相似文献   

14.
宪法发展相对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具有滞后性,于是有学者提出“良性违宪”的概念。对所谓“良性违宪”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和某些解释是非常必要的。但“良性违宪”的定性和提法,不但不科学,会产生很大的纵容违宪行为的负面效应,而且该提法与法治理念也不符。实践中某些改革行为违宪但却存在合理性的原因在于宪法不能及时回应现实需要,解决该问题的出路应当是及时释宪或者修宪。  相似文献   

15.
宪法发展相对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具有滞后性,于是有学者提出“良性违宪”的概念。对所谓“良性违宪”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和某些解释是非常必要的。但“良性违宪”的定性和提法,不但不科学,会产生很大的纵容违宪行为的负面效应,而且该提法与法治理念也不符。实践中某些改革行为违宪但却存在合理性的原因在于宪法不能及时回应现实需要,解决该问题的出路应当是及时释宪或者修宪。  相似文献   

16.
在稿件审理中,经常看到有“将课堂交给学生”或类似提法的文章,下面发表的《我们不是课堂“神话”的缔造者——“将课堂交给学生”之我见》一文,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提法的不同看法和见解,特推荐给大家一读.我们认为,本文的话题有广泛讨论和争鸣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为了将讨论和争鸣引向深入,本刊特开展一次“数学教学:能否‘将课堂交给学生”’的专题征文活动,希望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际撰文投稿.截稿日期:2014年3月20日.  相似文献   

17.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总有一些行为偏差学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与众不同。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中更为突出。对留守儿童的种种偏差行为,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感到难以控制,这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推进。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笔者认为,帮助留守儿童矫正“行为偏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救心工程”,需要我们具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健康的从教心态。  相似文献   

18.
尽管现在大家对“差生”的提法有很多异议,认为这种叫法给一部分学生人为地贴上了标签,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于是用“学困生”来代替“差生”。叫法变了,实质并没有改变,由于家庭因素、孩子自身的发育发展等种种原因,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困生”。有时“学困生”确实令我们教师挠头,他们有的成绩很差却不思进取,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上课该认真听讲的时候却做小动作;  相似文献   

19.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捧下,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是:书本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差;技能训练强,动手能力差;解题技巧性强,创造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动手、动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化的过程呢?我认为应遵循一种具体模式,即“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应用拓展”。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教育界,当谈及“应试教育”之弊端时,往往把“应试教育”说成是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忽视美育和“劳育”的教育。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太恰当的,“应试教育”并不是重视“智育”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