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章溢彩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0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品读 张养浩(1270-1329),元朝官吏,曾做到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官位颇高.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  相似文献   

2.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会在一起一样,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  相似文献   

3.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不少读者不明白,作者为何有这样沉重的责任感呢?这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加以理解。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此景所动,“山…  相似文献   

4.
原曲阅读〔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赏析案例读这首元曲,我们不妨来个移步换景:第一步,看他怎样描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曲的起首二句用比拟,一写山,一状水。写山用“聚”,突出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征:群山辐辏,层峦攒集,就好像千军万马奔涌而来;状水以“怒”,描绘黄河气势:波涛滚滚,汹涌澎湃,怒不可遏。第三句则扣题,总括潼关位居中央,外临黄河以为表,内依华山以为里,形势险要,可谓固若金汤。三句十五…  相似文献   

5.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性苦! 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属于元代散曲中的小令,是元代众多散曲中的佼佼者,为张养浩(1269—1329)应召赴陕西行台中丞任,路过潼关时所作。元朝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作者到关中治旱救灾,目睹灾民苦况,无力振救,心绪沉郁;凭吊古迹,感慨系之,于是奋而成章。全曲可分为三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五册课本中,编选了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这首名曲的最精彩之笔,莫过于它有一个言简意赅、力透纸背的结束部分,堪称精美无比的“曲尾”。该“曲尾”有一种令每一个品读者心潮澎湃、荡气回肠的魅力。从主旨来讲,它更是一个能立起全章、发人深思的精辟“曲眼”。 总的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具有“曲尾”和“曲眼”双重功用,成功地向品读者展示了下述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曲沉郁苍凉的历史悲歌──张养浩《潼关怀古》的主题及其它张丛林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曲作家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支思想进步内容丰富的小令。作品通过...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战争有救乱诛暴,平定天下的;有谋权篡位,侵夺地盘的。不论是哪种战争,都需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生产的破坏越严重,人民的生活越痛苦,诚如张养浩《山坡羊·童关怀古》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下边几段文字,回答问题。(共16分)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似文献   

10.
阿祥 《小学生导读》2013,(10):21-21
有个姓王的秀才到京城长安赶考。一日,来到京城西面的潼关,他知道离京城不远了,不禁喜上眉梢,挥毫作诗一首:拉马来到潼关,不知是何地面。待我下马观看,只见三个大字——潼关。  相似文献   

11.
一、积累运用(20分)1.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中的句子。(7分)(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2)郦道元《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渔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意境相似。(3)无数英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有英名,请用文天祥的两句诗赞颂他们的壮举:________________。(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从你所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两句表现“百姓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配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请欣…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百姓"一词在历史文献和在目前生活中使用现象的举例陈述,说明"百姓"一词存在的封建性;而在现行社会制度下,"百姓"则是完全没有权利意识的被管理层,揭示了"百姓"一词在现行制度下存在的不合理性;然后从文化词汇差异方面入手引出"公民"一词,最后利用"公民"和"百姓"二词的"等同"关系得出"百姓"一词存在的悖论,从而得出"公民"替代"百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公民们都应从自我做起,尽量少用或不用"百姓"这一称谓,努力唤醒自己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3.
继续前进     
在《圣经·出埃及记》里,说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来到旷野,走了三天都找不到水喝,好不容易到了玛拉,却发现那儿的水是苦的,百姓不由得大发怨言,诉苦不已。他们不知道,只要再走一段路程,  相似文献   

14.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要实现新闻连民心,党报记者应做到百姓呼声催着写,百姓“牢骚”促着写,百姓点子帮助写,百姓动手参加写。  相似文献   

15.
<正>"百姓"古今谈"百姓"是古今常用的词,但是古、今的"百姓"含义是有区别的。下面就谈谈古、今"百姓"的区别。古今的"百姓",有一个相同的义项:民众,人民,是名词。例如:①《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扶苏因为多次劝诫秦始皇,皇帝派  相似文献   

16.
"百姓日用是道"是王艮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其思想内容及其价值,学界论述较多,说法不一。文章认为,对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应该深刻分析、客观把握。事实上,"百姓日用是道"指明了"求道"的方向,但并不是说学道就是学习百姓的日常活动;"百姓日用是道"体现了圣愚平等的思想,但并非百姓为上的主体观;"百姓日用是道"阐述了人性天生良知的完美性,却不否认"知"及"知"的差别。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与传统的"日用"理论不同,是一种理论创新,很有思想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百姓日用是道"是王艮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其思想内容及其价值,学界论述较多,说法不一。对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应该深刻分析、客观把握。事实上,"百姓日用是道"指明了"求道"的方向,但并不是说学道就是学习百姓的日常活动;"百姓日用是道"体现了圣愚平等的思想,但并非百姓为上的主体观;"百姓日用是道"阐述了人性天生良知的完美性,却不否认"知"及"知"的差别。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与传统的"日用"理论不同,是一种理论创新,很有思想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编入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古代诗词曲三首》一文中,有元朝著名《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此曲表面为慨叹王朝兴裹,其实是衷怜人民饱受王朝更替的战乱之苦,明示封建政治与人民的严重对立。可谓意境深远,实为难得之佳作。曲中首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路”字,教材中未作出注释。绝大多数初、高中教师都保为“道路”或“古道变宋、元历史资料和。故。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路”,是我国宋、元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称。亦兼有现在我们的“军区”的相似性质。也还有少数只为军事而特别…  相似文献   

19.
<正>穿越主题的故事盛行已久,最近的大热电视剧《庆余年》再次玩起了穿越。如果不幸的,你穿越到了元朝,那么我要告诉你,你的人生开启了hard模式。不过,没点挑战似乎也不足以为人生,难是难点,可来都来了,怎么着也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个谜一样的只存在了90多年的朝代。我们都知道,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那时"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对汉人颇为不友好,除了课税繁重之外,断断续续搞了几年"高考",汉人、南人都要比蒙古人、色目人多考试一场才能登科。难怪张养浩要发出那苦闷的一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来,我们来打开元朝的书卷,看看天才文人马致远、关汉卿、元好问他们都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配套成龙,俗称"三百千",经历宋元明清以至中华民国,始终是城乡蒙馆的缺一不可的通用课本,千年不废,影响深远.在"三百千"中,惟独<百家姓>的写作时间和著者不明,本文在宋朝王明清、明朝李诩、清朝王相等人详考的基础上,经过一番考证、推理,指出:在当时,编著一本<百家姓>,对于两浙钱氏来说,其功效不亚于修建一座"保傲塔";<百家姓>的编著者,似是"老儒"钱俨;<百家姓>的编著时间,似是开宝四年(971)至太平兴国二年(977)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