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曹伟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6):119-121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主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产生出新的词语,修辞方式和造词法是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的一种,修辞方式不只是指修辞格,而是一种广义的修辞手法,本文从新词语的修辞方式造词法的方面来考察修辞手法在当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袁,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刘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1):134-135
在汉语造词法中,有一类是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段创造新词的方法。在众多的造词手段中,修辞造词法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它在新词语产生的七种途径中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隐喻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从隐喻的分类,即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实体性隐喻这三个方面阐述俄语和汉语中隐喻的共性现象。一、结构性隐喻结构性隐喻是指一个概念通过另一概念来组织和构筑。例如,在俄、汉语中都有这样的句子:Время-денъги(时间就是金钱)、Времялетиткакстрелка(光阴似箭)、Часылетят(时间飞逝)。这些句子表示人们对时间的珍视,对时间飞逝的感慨。从这些不同民族使用的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中,可以看出,隐喻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11.
罗建军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2(4):41-45
新词有三种:用新词形表示新语义;用新词形表示旧语义;用旧词形表示新语义。新词与新义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在创造新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生造词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词语,对语言造成了污染,因此,新词语应该从绝对必要性、明确性和效率性三个方面来规范。 相似文献
12.
戴玉珊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93-97
从复合词构词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并指出了复合词构词隐喻在英语和汉语的共性和个性及其中的动因,研究发现,复合词构词隐喻不仅是一种构词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表达了一种客观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主观认识;英汉复合词构词隐喻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英汉复合词隐喻机制基本相同;英汉都是名词性隐喻居多;两者的差异体现在:英语隐喻复合词基本以暗喻性为主,汉语明喻性复合词占多数;汉语的新造词多于英语,但英语的隐喻复合词比例要高;最后指出,英汉复合词构词隐喻的存在有其自身认知理据,主要体现在图形-背景理论。 相似文献
13.
左福光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3):48-51
汉语方言拟声造词法是汉语方言词组成方法的一种,用模拟声音创造出来的方言词除象声词外主要是名词.拟声造词法分单纯词造词法和合成词造词法两类.拟声造词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取声为名、稚婴学语、拟声达义、禽言自呼等. 相似文献
14.
黄湟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2):37-43
"兰",是古诗中常见的词语,古人把兰花、兰草、木兰都称做兰,在诗词曲赋几千年的应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寓意体系,通过对《诗经》到元明清诗词曲赋范本的分析研究,把"兰"的比兴寓意,做了详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王宁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1-34,44
20世纪80年代以前,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中,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采用句法与构词法同一的纯形式方法成为主流。近年来,学界已经感到用这种方法研究双音合成词有明显的局限。汉语双音合成词在结构形式上具有非句法的特性,对构词法与句法采用相同的术语和结构分析法的做法存在问题,构词法应当脱离语法学而进入词汇学领域,并且应接受理论训诂学语义中心的观点,重视从意义的角度来分析双音合成词的结构模式和用法。 相似文献
16.
朱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9(3):98-100
语言作为思维和文化的直接栽体,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自然有所反映和体现。本文拟通过将俄语中带有比喻意义的由“kak+比较短语”构成的固定短语,与汉语修辞格中对应的明喻进行归纳、对比,从深层文化语义角度探讨、分析俄汉民族迥异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汉语"马"词群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丰富的一个词群,对其进行造词理据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剖析"马"词群的造词法。在这些造词理据中,单纯词使用的是同源性造词理据和模拟性造词理据;合成词表现出来的是直接性理据、相似性理据和相关性理据;熟语中,成语的造词理据是典故性,惯用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歇后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谚语的造词理据是相似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隐喻构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幼萍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87-90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生的独特的语言现象,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在网络语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网络新词语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词义派生和复合构词是英汉网络语言中主要的两种隐喻构词手段。 相似文献
19.
杨万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3):136-139
隐喻作为语言策略和认知手段在广告语中被广泛运用。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认知机制,可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中、英美体广告均常采用三个隐喻概念以及它们所衍生出的子隐喻概念,对比分析这些隐喻概念,可见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和认知工具的共性。解析广告语中隐喻的认知对广告语设计及隐喻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