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教修为渗透在隐逸文化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儒隐”之“道隐”风格。作为内丹修炼的手段,白玉蟾的“道隐”实质即为“心隐”,在于追求对心无境,对境无心之无我境界。他的“隐仙”人格达到了道教信仰与至乐审美生活方式交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唐以后传统终极依据的动摇,导致孔颜审美人格的信仰危机。面对危机,宋代士大夫进行了重建孔、颜审美人格典范的多方面努力。理学则把孔、颜人格上升到与本体浑然为一的境界,最终完成这一审美理想人格典范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庄子与尼采作为一东一西、一古一今的哲人,二者均在理想人格建构方面即分别提出"真人"与"超人"之说,该文就二者的理想人格理论——"真人"与"超人"在其内涵及意义方面进行同中存异的比较分析,旨在吸取各自的理论精华。诚然比较庄子的"真人"与尼采的"超人"并非是笔者在这里探究的主旨,比照和探析两者的价值在于发见两位思想家的观点究竟能为当今的时代人格的塑造与建构带来多大的启迪、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心斋辨义入手,论述了待、坐忘、气韵等几个与心斋密切相关的概念,以及心斋的本质特点。庄子的“心斋”说反映了审美心理变化的过程,“坐忘”方能“虚静”,“虚静”方能“明”,种种因素相互牵制。“心斋”说对我国的禅宗、文论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尼采作为一东一西、一古一今的哲人,二者均在理想人格建构方面即分别提出"真人"与"超人"之说,该文就二者的理想人格理论——"真人"与"超人"在其内涵及意义方面进行同中存异的比较分析,旨在吸取各自的理论精华。诚然比较庄子的"真人"与尼采的"超人"并非是笔者在这里探究的主旨,比照和探析两者的价值在于发见两位思想家的观点究竟能为当今的时代人格的塑造与建构带来多大的启迪、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7.
仙娘是湘西苗族当中能通鬼神的女性神职人员,由仙娘主持的仪式叫"跳仙"。"跳仙"是苗族人的一种鬼神崇拜、宗教信仰,带有浓郁的地域及民族特色,是一种重要的民俗现象。仙娘"跳仙"伴随着丰富的信息传递,是当地一种常见的民俗传播活动。仙娘"跳仙"具有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特点,信息载体多样,表演性浓厚,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族群意识和身份维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摩罗诗人”人格特质的揭示,阐明了鲁迅早期的理想人格形象,意在找出鲁迅日后著名的“国民性批判”的价值基准星。  相似文献   

9.
宋代《鹊桥仙》中的七夕相会词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众多佳作将情感世界里重逢的喜悦、别离的忧伤、思念的恒久和等待的执著等一系列情感内容艺术性地加以展现,带给人以悲剧性的审美快感,并在超越悲剧的意味上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振奋.  相似文献   

10.
南渡之初鲖阳居士提出“骚雅”的批评标准。南宋灭亡以后,张炎著《词源》,确立“骚雅”为宋词的审美理想,并且指出南宋词坛实际上存在的两种“骚雅”:无意为词,借助汉魏古诗的手法的稼轩词;注重发挥词的特质,在本色入乐的前提下发挥风月、咏物言志的白石词。江湖词派中的遗民词人借助白石的骚雅句法来润色清真词的意趣不高,又借鉴清真词的典丽、梦窗词的字面、梅溪词的句法来改造白石词的尽兴率意。给“骚雅”的词法融入“骚雅”人品,从而完成了对骚雅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女娲之“止淫水”与小说中的叛逆性格有什么必然联系?“木石前盟”为何必须在仙境中培养;而仙境又为什么非久留之地?“下凡”的好处在哪里?本在探讨《红楼梦》重大关节处的同时试揭示出其不为人注意的一系列叙事细节。  相似文献   

12.
审美人格的培养会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高,通过研究什么是审美人格和审美人格的意义,分析认为:当代中国学生缺少审美人格,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理解不到审美人格的意义还有主观幸福感;通过审美人格到理想人格的转变,使学生能学会懂得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张薇 《文教资料》2009,(16):14-15
宋代是一个思想相对解放的时代,宋代女作家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作品中抒写着她们心中的男性形象,表达着对不归男性的不满和爱恋,而且她们也大胆表达着自己对男性的审美理想.由于受魏晋人性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她们作品中的男性审美观念也以魏晋名士萧散俊逸的风度为尺度.  相似文献   

14.
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立普斯为代表的西方"移情"说,与庄子"物化"说有相似点,但庄子的"物化"论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和友好,超越了西方"移情"说赖以存在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因而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美学中存在"天""地""人"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指向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基础、审美见解。作家的审美理想需以敬畏之心坚守,以遵循天性的文学态度去维护;作家的审美基础来源于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而文化寻根和地域化写作是两种突出的表现;作家的审美见解,与"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命题相关,与"为天地立人心"的文学写作宗旨相关,而以人类的命运为核心的人类学写作也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6.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长期以来被当作作家出世思想和消极人生观念的体现而遭到否定。然结合作家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努力探寻其中的思想底蕴,可知此类剧作并非宣扬虚无主义的宗教观,而是从文人感时不遇的角度否定现实,从隐逸的角度来肯定神仙世界,特别是洋溢其中的潜在民族意识的宣泄,更能够体现作家无法忘却民族屈辱与时代灾难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7.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18.
庄子哲学是审美人生艺术哲学.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从"无何有之乡"到"人间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方法修身养性、"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原则与世相处,实现其人生哲学与审美情感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0.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