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一直以来也在为这个目标努力。这就要我们要把握好教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充分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5.
调动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来",并不单单是上一节热热闹闹的课,而是要全方位地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综合地为教学服务。"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二是使学生从纯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黄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149-150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让学生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动起来的问题:动口讲、动手练、动脚走和动脑想.文章重点在方法探索,同时辅以课堂游戏和活动形式举例证明.作者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和教师对课程标准中英语交际功能的忽略是初中学生课堂表现较安静的主要原因.作者介绍了三种适用于初中英语课堂的游戏和活动形式:Bingo game,Mobile phone challenge,Group work in teaching ‘Reading’.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提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而课堂的现状却与之背道而驰,学生大了,思维活跃了,可课堂却沉静了,这成了教师的一大心病。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改变现状。接下来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高职语文”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审美和语文能力,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堂上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功夫。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学生自己先动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动”是语文课堂一直追求的目标,“动”才有发展的可能,“动”才有引导的方向.小学语文的课堂最终目标是“动”的课堂,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一直追求的.笔者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牢固的,甚至是有创意、独特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主动学习呢?本文认为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和有感情地个性朗读. 相似文献
13.
14.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已经20多年,一直把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前些年,由于不断地钻研教材,并不断总结教学中的成与败,自认为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有些收获、有些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地深入推进和新课改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16.
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享受化学课堂,是一种更能体现学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动”的可能性和空间.因此研究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对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凋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最佳气氛,让学生全员活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