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阐述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概念、价值观和人三大原点,指出语文教学创新首先要考虑的不应该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而应该是回到理念和实践的发源地,从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行动本源与实践根基上去思考,回到语文的内涵,回到课文承载的价值观,回到教与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关于回归阅读‘原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笔者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已获准立项,批准号为:C-c/2011/02/112现介绍如下。在数学上,座标系统的原点是指坐标轴的交点,引申开去,原点可指事物的源头,也可指事物最本质的内容。"阅读‘原点’"有两层意思。首先,它强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本根地位,回到"原点"就是要把语文阅读作为一个最根本的任务。文学,始终把刻画和探究人性作为永恒而深刻的主题,语文课的目的便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早已成为共识。近年来,还有个说法颇得人心:什么样的课文应教出什么样的味道。众所周知,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础,"还不同课文以不同味道"当由此开始。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课文为数不少,教学时要确保其"语文味",也要还其"童话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必须有"三只眼"。一、以辨体之"眼",鉴赏童话作品  相似文献   

4.
有报道:用同样的材料和一模一样的程序组装成的汽车,其性能日本人的总优于中国人的。原因何在?人不同也。由此想到语文教学,用了同样的教学设计和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迥然,也是人不同的缘故。如此该谈谈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质了。这里所说的特质,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定的精神气质、风格、神韵等。如果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看作教学的"形",教学特质就是"神"。只有形神结合,神形兼备,才能产生强大的效应。那么,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一个"教"字,曾让我们倍感亲切并体味了不尽的荣耀和尊敬,但今天却是这样刺目.我们有资格"教"吗?一个老师只有"教",够吗?想到"担任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时,又觉得"资格"不妥了."资格"似乎是一个客观标准,于是干脆谈一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吧.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目标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二者是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和过程得以生成的前提与载体,因此,落实语文基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许多语文教师似乎不愿或不敢再讨论"训练"的问题了,表现在课堂上的便是不论教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该训练的也不敢训练,往往浅尝辄止,生怕别人冠以"教法不新"的帽子。有时  相似文献   

7.
张明桃 《教师》2014,(25):55-55
正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较为笼统、较为含糊的目标概念,因为难以和学生考试成绩直接挂钩,也较易为教师所忽略。其实,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会审美,学会做人"来看,情感价值观必然与课文内容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每一位语文教师理应重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在这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必然能有所为,甚至能获得较其他所为境界更高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约翰·罗斯金说过:"人劳碌一生,其最高奖赏不在于他从中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借此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的原点是人,使命是"使学生成其为人",即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爱憎分明、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真实的自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怎样去培养"这样的人"?以智慧与灵动为核心特征的"无为教学"值得探讨与尝试。"无为教学"不是容忍教师在课堂中"消极教学,无所作为",而是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一种"大有为而小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而长远有为"的课堂教学策略。"无为教学"的实质是努力探寻教育的本原,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去育人,让学生按照适宜的方式,沿着最适合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陈琳 《师道》2022,(2):23-26
<正>关于语文教学的虚与实,已有无数大同小异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实的部分包括课程知识、文体知识、文言知识、文本解读等可视的可物化的内容,虚的部分主要指与"人"关系密切的部分,如学生的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文化素养培养、教师的角色转变等等。如果本文再探讨语文教学中的"虚"与"实"的概念界定,也难以讲出新意。因为,已有的研究成果千锤百炼,极具真理性和辨识度。况且,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在接触课程意义的语文教学之前,  相似文献   

10.
语言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因此,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自己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所发挥的价值观功能决不会低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因为语文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渗透性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让人文主义的光辉闪耀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王华琪 《政治课教学》2016,(Z1):101-103
教书二十多年,困惑过,迷茫过,曾经认为只要进行"读读、议议、问问、说说、练练"的语文被很多光怪陆离的理念所修饰,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新课堂,语文开始焕然一新,被打扮成了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成了语文人都看不清也道不明的对象,"语文"变成了我眼里最复杂的词汇。处于迷茫状态的语文老师都应该静心思考,站在语文学科的原点思考,站在学生学习的原点思考,站在语文教学的原点思考。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向语文举了三次手,提过三次问。  相似文献   

12.
<正>课堂应该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习惯、产生智慧、达成内心愉悦的场所。教师只有端正教学思想,避"炫"求"实",步步踩稳,学生才会有积淀,才会捞到"饺子",这才算做到了语文教学的"落地生根"和"接地气"。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关键词句又是承载文章价值观的外壳,因此,落实词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内容,它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为基础的抓手。很多小学生的习作思想内容浅薄、遣词造句没有讲究,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最有活力,最具人文魅力,最有艺术价值,最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播撒人文精神种子的使命。钱理群教授曾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学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处于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的桎梏依然影响着当下的语文课堂成效,其中最突出的情况是语文教学忽视"人"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纠正。也正因为此,新课程才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新课程的目标追求的是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就是呼唤"人"的归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1.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荣生博士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多有提及:"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告诉人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怎么实施。主要从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后作业中巩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言传身教中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养成,这也反映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两大优势:一是教材方面的优势;二是学生朗读的优势.那么,如何利用优势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呢?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20.
博览在线     
《广西教育》2011,(34):28
语文教学的追问策略崔国明在2011年第10期《教学与管理》上撰文认为,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追问有三个关键组成要素,从而构成了追问的整体策略。一、追问要有"原点"。追问要与前一个问题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两者间可以是层进关系,后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