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房贞望 《教师》2022,(25):51-53
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厘清课程性质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四个主要性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基于课程性质选择与之匹配的、突出课程性质、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文章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四个基本性质与特征,探讨生活化教学、体验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五育”融合是课程实施的应有之义。“五育”融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样态体现为“目标要兼具学科性与融合性”“内容要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活动要力求综合性与多样”的特点;其课堂实施的准备,应当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环节有新的思考与突破。  相似文献   

3.
根据小学品德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特点,尝试将小学品德学科与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等生活性、活动性、社会性较强的课程整合,可以有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新课改下小学品德课程的整合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开设小学家政课程有助于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小学生加强日常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小学家政课程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类,具有显著的综合课程特征和校本课程特色。它既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又与学科课程之间有着渗透或融合的关系,具有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集邮文化下的特色校本课程,融合集邮带有的综合性、生活性、活动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可在彰显道德与法治教育核心的同时,开阔学生视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高雅兴趣。为确保集邮文化校本课程的有效推进,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视角,分析如何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元素,构建以集邮文化为主体的校本课程,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发展学生思维、滋养学生品行、提升学生能力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贺小平 《家长》2023,(12):180-182
<正>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开展方式被提出并深入研究,以此最大化地发挥课程本身的教育作用与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学习,将会帮助小学生全面认知生活,培养道德素养,提升思想认识,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因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具有一定理论特征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学习存在困难,应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研究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认知的特点而设置的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新型的活动课程,它强调教材与生活的链接,倡导道德学习的路径是丰富开放的。只有课堂和生活链接,增强体验,才能充分关注“儿童立场”,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能对学生价值观进行有效引领。  相似文献   

8.
钟亚 《贵州教育》2020,(6):11-13
<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开设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目标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实现课程目标,要突出课程的生活性特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立足课堂教学,充分把握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的理念,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和策略,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现象着眼,提出了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建设的措施,以此期望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价值,并从当地资源、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就黔东南地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华 《山东教育》2005,(28):51-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基于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形态对高师学生科学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高师学生们的科学知识水平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现状;在分析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阐明小学科学课程对高师学生的要求,最后提出改变高师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采取的具体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韩国现行小学《道德》教科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作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自当代韩国建国以来,为传承儒家思想,国家正式把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道德》课也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课程地位。《正确生活》作为韩国现行小学《道德》课教材不仅体现了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还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文化特点。本文就《正确生活》教科书进行简单的评析,希望能给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少年儿童学会生活,训练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各种社会意识。教师应随时把生命的源头活水带到课堂,也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带到日常生活中去,使课堂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大课堂,进而生动形象地展现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形成更受中小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从以下四点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6.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身处特定的“实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让课堂更加“走心”,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正确法治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陈宇征  周琳 《上海教育》2007,(11B):61-61
开展活动——情感交流,使学生爱学 我校老师利用综合活动课所特有的综合性和通识性的特点,结合品德、语文、体育、音乐、探究等课程要求,通过游戏、示范、情景模拟、训练、竞赛、儿歌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小学学习生活的美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开发与研究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立足点,确立新的课程观,保证其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并重的本质;体现经验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及课程内容综合性,课程功能多元化的特点;课堂教学实践要与课程研究、开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人有德方立,国有德方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以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为核心,规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创新课堂教学范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四一”教学范式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安排教学活动,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