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天晚上,我都在青蛙先生和蝉儿小姐优美的歌声中甜甜地睡去。开始它们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吵得我睡不着,后来我越听越想听,越听越想睡。  相似文献   

2.
倪培森 《初中生》2007,(10):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 ,“扬州八怪”画家之一。板桥画兰竹以外 ,是否还画其它题材?长期以来研究者很少问津。本文通过对郑板桥和《梅竹双清图》作品的研究 ,阐述郑板桥不仅画其它题材 ,而且曾努力想画好梅 ,但终因不能超越兰、竹而放弃  相似文献   

4.
难得认真     
spaq 《高中生之友》2009,(6):16-16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话说得悖情悖理,荒诞不经,人人都想聪明而怕糊涂,板桥却道"难得糊涂"——"糊涂"既"难得",就是稀世珍品。板桥的话成了世人经常引用的名言,不过,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哪一个是靠糊涂推进的,哪一样是靠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若说起被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题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还有如下一段神奇的故事. 郑板桥在山东任县令期间,一次游览莱州的云峰山时,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时辰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中.茅屋主人是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儒雅老翁,屋中还陈列一方石质细腻、镂刻精良的桌子般大小的砚台.翌日晨,老翁请郑板桥题字,并声称要刻于砚背.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以诗书画"三绝奇才""扬州八怪"主要代表郑板桥名字命名。学校以"文化名校,质量立校,特色亮校"为办学理念,以"做有根的板桥人"为校训,赋予板桥先生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领异标新二月花""一种清孤不等闲"以"坚毅、博爱、创新、卓越"的内涵,致力于"书香怡情,书香益智,书香明理"的书香校园建设和"生成性"课堂模式的构  相似文献   

7.
板桥妙联多     
<正>郑板桥,名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清代"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其诗、书、画时称"三绝",楹联也为后人称道。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上联说读书要选择,要全神贯注。咬定,这里有抓住要旨、深入体会的意思。对于有用书中的要旨,须精思涵咏,一旦领会其义,其乐陶然,可  相似文献   

8.
《板桥家书》是郑板桥写给亲人、朋友的一封封书信的合集,情真意切,内容丰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家书不仅包括板桥的治家思想、读书与教育后代的思想,而且包含着板桥的政治思想。板桥用简短的文字,在"家书"这一特定的文体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意义深远。当今,通读《板桥家书》,他的爱人重农思想、治家教育思想、读书思想等,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9.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3,(10):32-33
主持人龙吟:郑板桥的父亲,曾带着年幼的板桥,辞家去教书。在成家之后,郑板桥也成为了一名"塾师"。江村执教的经历,不仅让他获得了养家薪资,也为他的诗文、书画创作积累了许多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耳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他不仅诗书画自成风格,在教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郑板桥在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家人爱如掌上明珠。他从现实生活中看到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在山东维县当县令时,看见县城的城墙破损重,想让县里的首富安仪泰捐款修城墙,可贪官安仪泰口咬定家里人多,开支大,没有钱捐。郑板桥说:“本官也有钱,准备去卖字画来捐款。”安仪泰想:郑板桥的字画当今有名的。他便问郑板桥开价多少钱一张。郑板桥说“我的字画是10两银子一尺。”安仪泰嫌贵,郑板桥笑着说“少一两银子也不卖。”安仪泰一心想得到郑板桥的字画无奈只好依了。第二天,郑板桥在城楼上,挥笔画了一幅200尺长的个小孩子放风筝的图画。图画中一个小孩子和一只风筝起来不过3尺,而风筝的线就有1尺。安仪泰只好把2000两银子乖地给…  相似文献   

13.
陆忠良 《成才之路》2012,(20):62-63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士,晚年署名板桥老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曾是康熙时期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曾因“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辞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1693~1765),清朝著名的画家,原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年间,郑板桥中进士,曾担任过山东知县,因为赈灾民请命而冒犯了豪绅,后被罢官回乡。郑板桥擅长诗词、书画、诗书,人称为“三绝”。他所画的尤以兰、竹、石最为精妙。他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被称为扬州“八怪”之冠。  相似文献   

15.
《板桥题画三则》中,郑板桥说:文与可画竹是"胸有成竹",而自己画竹是"胸无成竹"。所谓胸有成竹指的是动手作画之前,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从形状到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对构图、用笔、用墨的方法要有深入的考虑;画还没动笔,心中已然看到了画完之后的效果。这样通盘考虑之后,再开始作画,干脆果断,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16.
捉“贼”记     
夜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爸爸妈妈外出了,爷爷和奶奶也去亲戚家了,说是明天才回来。偌大一座老房子,只有我和弟弟在家里。我俩不免有几分恐惧。"哥,世上有鬼吗?""没有,那都是瞎编的。"弟弟微微点了一下头。我俩玩了一会儿,就上床睡觉了。不一会儿,弟弟睡着了,可不知怎的,我始终睡不着。我竖起耳朵听听周围的动静,发现没什么异常。突然,我听见楼下有脚步  相似文献   

17.
融会与创新     
吴国昌 《新读写》2009,(9):40-40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俗称“板桥体”。有人说这种字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我想是强调其独一无二之可贵。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杰出的艺术成就与清代扬州化和商业相关。清代扬州盐业和漕运的繁荣,为“扬州八怪”的出现提供了社会舞台,同时也使郑板桥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商业化、市俗化的审美特征。首先,“板桥风格”反映了一种平民思想,具有自我表现、自我娱乐的色彩。其次,“板桥风格”中具有一种化雅为俗,以俗为奇,雅俗共赏的艺术风貌。第三,“板桥风格”体现出一种美丑互见、立异标新、取悦商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3,(Z4):94-95
主持人龙吟:虽然才华出众,但郑板桥也不是一个完人,身上也有一些旧式文人用情不专、放浪形骸的恶习。本期中,黄玉峰老师不仅介绍了郑板桥的游历趣事,也谈及了他的浪荡生活。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为客观、全面地去评价这位富有才情的历史名人交友游历,对于一个人成才的帮助很大。一个足不出户、不善交友的人,很难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尤其是对于搞创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晚年郑板桥自我总结时,说自己一生"酷嗜山水"。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所以郑板桥的游历生涯是从三十岁以后开始的,当时他的父母已亡。郑板桥的足迹遍及赣、湘、冀、鲁等省,喜欢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在庐山,郑板桥交了一位和尚朋友,号无方。他曾有诗句记录:"初识上人在西江,庐山细瀑鸣秋窗。"两人曾骑驴出游,谈得投机,不禁手舞足蹈,不料从驴上跌下,相视大笑。无方和尚精于禅学,"闲话亦深禅",也善书画。他曾经劝郑板桥和他一起隐居,但郑板桥留恋尘世,不愿归耕。在庐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于板桥艺术的精进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在52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叫小宝,一家人十分喜爱小宝。但是,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郑板桥牢牢记住“娇子如杀子”这条经验教训。十分注意对儿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