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通识教育课程的两种最常见模式——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出现的背景、理论依据及其优缺点,并以美国通识教育课程为例,总结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规律,探讨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2.
普林斯顿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分类必修领域、写作和外语.基于“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真正的博雅教育”的理念,分别为文学学士和工程学士设置个性化的通识课程.通识教育采用分类必修模式,超越专业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建立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状况,我们从中发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更重视素质教育、课内教育,以及“公共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概论课为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更注重能力教育、课外教育,以及“分类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研读经典为主。中国大学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等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采用适应时代脉搏的新策略:教学目的指向学识、能力、人格;课程设置兼顾民族与世界、传统与当代四元素;课程开展注重“三结合”;教育手段灵活、多样、现代。唯有如此,才能科学高效地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在实践类型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分布必修型”或类似类型,也有少数高校采用的是“核心课程型”。本文分析了美国高校、港台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并与我国一些内地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后提出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随着一些高校尝试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两者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主要就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产生与发展、实践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发展理念、课程发展进程、课程主修和必修的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给学生的负担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2004年“哈佛学院课程检讨报告”建议将原有的“核心课程”改为“通识教育必修规定”。其后,在2005年,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草案,该草案的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7.
<正>三、核心课程的见解有些学校用通识教育来广泛地描述其大学教育;然而通识教育一词也常被作为狭义的解释,认为是大学生主修或集中学习之外的必修部分,目的在于学习的广度和平衡,以及人的完整。通识课程中学生到底要必修什么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它牵涉到个人的自由。有些大学的必修很少(如布朗大学),有些大学的学生几乎毫无选择(如St. John College),而大部分的学校则在这两极之间。一所大学无论其通识必修的幅度到那里,必须对所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其贯通和条理的教育见解。  相似文献   

8.
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能够揭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具有代表性的通识课程的教育特色——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课程安排频次的高频率、课程课题设置种类的丰富性、授课方法的标准化模式。美国综合性大学通识课程对我国有诸多启示:即课程目标做到不拘一格、增加通识课程的授课频次、丰富和拓展通识课程的授课门类、探究标准化的通识课程授课方法、加强对通识课程授课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前,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商科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具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必修课的构成趋同、选修课的构成和修读方式趋向多样化的特点,存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自主设置权过窄、特色发挥不足,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过小,与商科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的吻合度不够、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需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商科人才的素质、学校的特色和传统,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等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0.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课程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商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商科特色;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去除通识课程考核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1.
王光华 《成才之路》2011,(12):16-16
通识教育自从被推出以来,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各个国家的学者及大学发起了多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积极的以课程开发的形式来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形成了较具特色与实践性的通识教育模式。为了表明通识教育的影响作用,本文推介几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式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经典名著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种重要模式。香港中文大学较早实施通识教育并在经典名著课程的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代表了我国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焦炜 《当代教育科学》2012,(3):17-19,56
现代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领域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推行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以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兰州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的通识课程数量少、所占学分比例低、课程知识领域分布狭窄、通识选修课供需矛盾突出、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1台湾"数学与文化"通识课程概况近年来,台湾高校开设一些关于数学与文化的通识课程.以2010学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台湾一百六十多所高校有60所共开设相关通识课程一百二十门左右.这说明数学与文化通识课程,已经成了台湾高校通识课程的重要成分.台湾的通识教育除了极少数高校规定必修核心课程之外,多数通识课程都是分类自由选修,各校自行规划分类选修的类别(多数是三、四类,也有多达8类),数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美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学是开展通识教育较早且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改变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提高通识课程设置的比例,构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重视对通识教育课程资源评价。借鉴美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要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改革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也在高校中逐渐推广开来。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通识教育本身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影响下,它的开展并不顺利。文章就我国高校中通识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是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措施。在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设置理念陈旧;盲目模仿他国通识教育模式,忽视不同教育环境差异;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误区,通识教育效果不明显。立足于我国现实的教育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和思路为:重视通识教育,更新教育理念;理性思考通识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推行通识教育;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提升通识教育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通识课程的设置和改革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核心途径。就通识课程概念的界定、通识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及通识课程的改革思路等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对哈佛大学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历程中各部门通力合作和教育目标要求转变认识的前提下,对其通识课程设置的八个模块分类及不同模块课程比重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深入了解通识课程体系构成中春秋学期课程、暑假学期课程、研究生研讨会三类课程类型的主要特点、具体要求和执行方式.从课程申请、技术支持、资源支持、经费资助和课程学习要求等五个方面,探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推行和管理通识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大学纷纷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设置理念,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程实际设置课程,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