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赟 《江苏教育》2007,(20):57-57
日前,笔者应邀担任了“‘××杯’学生作文大赛”的评委,在为期两天的评审过程中,笔者阅读了好几百篇学生习作。发现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辞藻尤为华丽。笔者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平均每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十个左右的成语。引用了五、六句古诗或名言,足见小作者们平时的积累馈。按理说。如此旁征博引.这样的文章应该算得上是美文了。但可惜的是,这些作品中所运用的成语、诗句及名育等,读起来却不流畅,有的甚至绕口难懂,看完后不知所然,给人一种七拼八凑的感觉。这些华丽的辞藻并非是真正为作文的描写服务,而是为吸引读者的眼球。为“华丽”而华丽.为“引用”而引用,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的多此一举罢了。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初中阶段,“能写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高中阶段,“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这是一项很具体的要求,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目前中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来看,要完成此项任务,达到《大纲》的要求,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自觉地、努力地去争取完成.  相似文献   

3.
周永华 《现代语文》2009,(10):63-64
《绝地之音》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很重要的课文。众所周知,散文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教的。说重要,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结构完整,议论文那样逻辑严密。要教好它,要针对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若兰  东土 《少年读者》2009,(7):59-67,76
小宁姐姐点拨文章的主要信息,不同于我们常说的主要内容,它是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切重要信息。有的文章用很明显的、富有特征的语句(如中心段)来表现主要信息,这类文章用直接提取法就可以找到主要信息了;有的文章则没有这样的语句,我们就要提取文章中看似零散、却都有联系的信息,然后通过做综合性的思考,得出主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抓周     
这篇作文的特点是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铺陈的描述,也没有别致的结构,但文章却反映出了生活中人们迷信的心理,很真实。文章的结尾写“抓周在人们的笑声中结束”,让人深思,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您说有些同学的作文"美得太假",是什么意思?很多同学写作文,怕文字不美,怕立意不高,为此,可谓费尽心思,可是辛苦写出来的作文,乍一看词藻华丽、语句通顺,可细细品味,却觉得空洞乏味,缺少生活气息。这样的作文,美得"不接地气",也就不是真美。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初中阶段“能写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会使用标点符号,字写得正确整齐。”高中阶段“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并提出:“培养好的文风,懂得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实事求是。”这个规定,从文风到文体,从内容到形  相似文献   

8.
何谓白描?白描,原本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即只着重于人和物本身的描绘,黑线勾勒,不着颜色,没有背景。把它引用到文章的描写手法上,指不加渲染,不事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就能把具体的形象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白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塑造典型,表达感情来感染读者的,要力求口语化。但有时也需要使用一些书面语气较浓的华丽词藻、文言文语词、成语典故以及各种修辞手法。本文选取一些名篇中的片断,以阐述文章语体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读过《你就是你》这篇文章,觉得它既无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什么煽情的语句,写得朴实无华,但在朴实的语言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人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形势下.全批全改是社会和家长都认可的作文批改方式。这种批改方法优势明显,能让教师最大程度地了解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工作量极大,倘若要求教师每次对每篇作文都详批详改.无异于愚公移山。如此,有的教师不得不投机取巧.使得作文批改形式化。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尽心尽力.大多数教师的评语一般都很广泛,说优点就用诸如表达流畅、中心突出,说不足就是语句不通、偏离题意等。  相似文献   

12.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最后在高考中大家都希望写出美的文章,以得到高分。那么,什么是作文的美?这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首先,我们大家要澄清一种误解,好像作文的美就在于华丽的词藻,比喻、象征、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文章结构在形式上的匀称、完整,引用了形形色色的名言警句、优美诗句,打上了  相似文献   

13.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文章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关爱。虽然课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但细细读来,仿佛回味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一个童话。一个温暖的冬日,阳光柔和地照着。孩子们一字一句认真地品读课文。我轻轻地问“:读了课文,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举起手来,有的说“:父亲是个很爱鸟的人。”有的说:“父亲是个善良的人。”还有的说“:父亲很喜欢鸟,但他不是一个猎人。”这时,传来一声嘀咕“:说不定父亲以前是个猎人。”话语很轻,却像一颗炸弹扔在了祥和的教室里,我也颇受震…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特别是在记叙、抒情一类的文章里,有一种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有的同学还错误地认为“形容词越多,文章越美。”其实,写文章遣词造句,如果不是考虑恰当、准确,而一味追求词句奇丽华美的话,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给人以词藻堆砌生硬、华而不实之嫌。有一篇题为《秋》的学生的作文,其中有这样一段:“秋是壮丽辉煌的声和美妙无比的光的化身。那是沁人心脾的秋色和动人心弦的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知道,要想习作本上留下学生智慧的火花,要想学生的文笔清新而流畅,就必须从低年级起重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建议。一、让学生敢于说话小学生入学前,虽然学习了不少口头语言,但在学校课堂上说话,有的声音很小,有的说话结巴,有的语句跳跃或颠倒,还有些学生由于胆怯,根本不敢张口。为此,教师要多接近学生,消除学生的恐惧,同时上课时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二、引导学生说流畅、完整的话  相似文献   

16.
中学的作文教学应该看重抓什么?从一些资料看,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文体训练,文体规矩训练,文体格式的训练,也就是文体章法的训练;”有的说,重点是“驾驭常用文体”和“掌握表达方法”;还有的说,重点是抓七种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地整理材料的能力,安排文章体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权威的当然是1980年修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重点的具体说明,其总的指导思想就是看重培养学生记叙、说明和议论的能力,使他们的文章达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句流畅。 以上这些对中学作文教学重点的确定,都很好,很有道理。这里想说的是,在这些重点中,更应该突出抓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这主要包括文句通顺,文字规范,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写文章,作文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提笔就文句不通,就写错别字和不会用标点,则无法认为他已经具有写作能力,语言文字基本功在作文中的极端重要性、在作文能力中占的极端重要的位置,我们必  相似文献   

17.
固执的代价     
记事写人的文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习作形式,谢雨馨写的这篇《固执》,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记叙文,它既没有平铺直叙,也没有堆砌词藻。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围绕题目有叙有议地展开,不仅人物形象鲜明,叙事清晰流畅,而且用词贴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许锡良 《陕西教育》2014,(1):122-123
德国思想家叔本华曾经说过,真正有思想的人,并不需要用那些华丽的词藻来包装。只有思想平庸而乏味的人,才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包藏在华丽的词藻里,这就像一个体态不美的人,需要有漂亮的服饰来遮掩他那令人不快的天然本色一样。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对初中毕业生的英语写作技能提出了如下要求: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材料和话题,写出结构完整、语句精彩、意思连贯、语言流畅、语法准确,符合逻辑的短文;至少使用两种时态,用80个以上单词.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之一是语言干瘪;要么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词,要么堆砌词藻,乱用关联词语;本想将语言写得华丽一些,结果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但有的同学却写得很生动活泼。如王鹏同学《陈爷爷“出嫁”》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