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管理力度,应从转变三个观念开始。1转变“应试”教育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应试”的需要,许多教师养成了“一本书,两支粉笔一节课”的做法,他们“讲”“画”实验,学生“抄、背”实验,常用的教学仪器不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不会用,但他们的中...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得竟如此之深。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老师是大人,个子高,站起来看,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近学生。什么叫“走近”?走近学生,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蹲下来,见了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了学生只穿了一天就脏了的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见了男孩子把毛毛虫放在女孩子的衣领里,就不会…  相似文献   

3.
常听人说,听了某节语文课,觉得学生读出了“味”,或没读出“味”。何为“味”?“味”,本指味道,酸、甜、苦、辣、麻,人之五味也。说读出了“味道”,是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领会了语言文字的精神实质,品出了它的神韵和风味。依我看,汉语文阅读应有“五味”:一、象之思如某教师教《再见了,亲人》,为了让学生读出情味来,“扔掉”了描述大娘、小金花、大嫂具体事件的语句,而一味指导学生读抒情的句子,结果学生只能“东施效颦”,摇头晃脑如念经。原因何在?缺乏“象之思”。虚中《流类手鉴》中说:“心合造化,言含万象。”文…  相似文献   

4.
三年前,我教完“欧姆定律”后对学生进行了测验。试卷中有这么一道题:“雷电是自然界中大规模的()现象”,答案是“放电”,有几个学生却写成“发电”。这本是我在课堂中讲解过的习题,因此我很生气,就狠狠批评了他们。当我说完停顿下来时,有个学生小声地辩解说:“在课堂上好像听你说的就是‘发电”’。我很惊讶,一下子愣住了,直觉得心跳加速,脸上好烫好烫。  相似文献   

5.
常听人说,听了某节汉语文课,觉得学生读出了“味”,或没读出“味”。何为“味”?“味”,本指味道,酸、甜、苦、辣、麻,人之五味也。说读汉语文读出了“味道”,是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领会了汉语文的精神实质,品出了它的神韵和风味。依我看,汉语文阅读应有“五味”:一、象之思有的语文课上得干巴巴的,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虽言情,但学生悟不出情感来,只是机械模仿教师的语气来读读而已,如某教师教《再见了,亲人》,为了让学生读出情味来,“扔掉”了具体描述大娘、小金花、大嫂具体事件的语句,而一味指导学生读抒情的句子…  相似文献   

6.
设计背景: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远离经典,一味追求“麻、辣、烫”,更有甚者,课外购买、订阅《猛鬼故事》之类的杂志,寻找阅读刺激……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是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力图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有效形式和载体,使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一次丰富情感的过程,一次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一次语言积累的过程,一次实践和训练的过程,当然也是一次亲近传统文学经典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上课如烹饪,科学课有怎样的“味道”才能“吊起”学生探究学习的“胃口”?成功味“甜”、挫折味“酸”、失败味“苦”、批评味“辣”,除了这“甜酸苦辣”之外,教师还要“精烹细调”以下三味。  相似文献   

8.
伍腾 《湖南教育》2005,(7):22-24
《湖南教育》在2005年第4期“辣眼时评”栏目发表了杨汉光先生文章《教师,请还学生一个礼》,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人士发表了他们的看法。他们在肯定绝大部分教师能为人师表的同时,也对少数教师的师德问题提出了批评。为此,本刊将陆续约请一些老师就“我们该怎样做教师”这一话题谈谈他们的做法及想法。  相似文献   

9.
“喝三根汤喽!”不等我声音落,学生们已蜂拥而上,将两桶“宝汤”团团围住。一看这架式,我生怕烫着他们,赶忙招呼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几分钟后,几乎每个同学都手捧饭碗,吸溜吸溜喝得喜滋滋的。每年春天,正是感冒肆虐的季节,多数人敌不过它的攻势,有的堵了鼻子,有的哑了嗓子,还有的头疼不止。可是在我们这所乡村中学里,这种现象却极为少见。原来,学校早让各班熬“三根汤”(茅草根、芦苇根、蒲公英根)给学生喝,提前打了“预防针”。熬“三根汤”是很累人的活儿。我打开煤炉,架上特大钢精锅,添上一桶水,然后便和学生一…  相似文献   

10.
吴卫芳 《广东教育》2002,(10):59-59
有些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课外他们自觉找有难度的练习题做,或超前自学课本,也因此常常会遇到难题而向教师请教,而教师对待难题的态度就不一样了。其一是:“这些题目考试(或竞赛)不会考的,不用理它。”判个“无期徒刑”而不了了之。其二是:“这些内容还没学到,学到了再做吧。”给个“有期徒刑”让学生耐心等待。其三是:“你连走路都不会,就想跑步?”“死刑”无商量,一瓢冷水把学生高涨的热情降至冰点。其四是: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肯定学生的好学和质疑精神,促其进步、拔尖。前三种态度,随意给学生“判刑…  相似文献   

11.
辣椒与红肉     
有的争论,不会有结果,例如谁最能吃辣.有的警告,无须太紧张,例如红肉或致癌. 究竟是谁“怕不辣” 人们常说“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言下之意,四川人吃辣水平最高.但早在十多年前,就有湖南人对此不服,并发表文章称,应该是“湖南人怕不辣”.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在课堂上先“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场景”的细节并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然后再请学生记叙成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课堂上做了“不怕‘烫’的金鱼”这一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小实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西施"?西师!     
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撇开众所周知的“山城”、“四大火炉之一”特色不说,重庆还有其他的独特之处,比如,重庆的建筑最鲜明的特点是山坡上的高楼和瓦房可以相邻而居,很具层次感;重庆人不仅爱吃辣,脾气也火辣直爽,连说话都透着那么一股子“辣”劲;重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棒棒军”,他们衣着简陋,精力旺盛,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听见他们招揽顾客的吆喝声,看见他们肩挑各种行李货物的身影。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耳朵一直是直接接受外界声音的媒介。可如今,耳朵却变得会“挑食”了。变化之一:吃软不吃硬。这是耳朵变化的一个方面,已成了耳朵的通病。有哪个人会喜欢经常听到别人对自己呼来喝去或厉声厉气的?特别是一些干部同志,他们的耳朵更是专门挑软挑滑溜的吃。如此挑食,日久天长养娇了耳朵,于是非软不吃。这就使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某局,不少人围着局长,局长长、局长短地叫个不停,一边点头哈腰,一边递烟送酒,而局长却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变化之二:吃麻不吃辣。不知何时耳朵变得“吃麻不吃辣”了。针对耳朵的这种变化,应运而生了许多…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矫正一直是德育研究领域的主要关注点。有些教师认为,思想认识有偏差且成绩落后的学生才算“问题学生”,而成绩好的学生。即使在思想认识、行为习惯、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问题,也不会被归入“问题学生”之列。换言之,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优生”(或“好学生”、“优秀生”等),多数人关注的只是他们的成绩,对他们的思想状况、人格品质、道德水平等并未给予充分的关注。本期“德育”栏目将目光投向“学优生”,研究他们的思想现状、道德发展,以期引起广大教师和研究者对这一群体思想道德状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说到吃辣,很多人会自然想起川菜。但辣并不是川菜特有的,不说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国各有辣法,中国之内的湖南、江西人吃起辣来,比四川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川菜独有的特色,是麻——麻婆豆腐、麻辣火锅、麻辣香锅、椒麻鸡、怪味胡豆……"麻辣",麻甚至排在辣之前。如果没有了麻,川菜或许就无法在中国饮食流派中独树一帜了。因为这种强烈的地域特色,产生"麻"的香料——花椒,也就打上了浓重的地域色彩。在英语里,花椒被叫做"Sichuan Pepper",辣椒叫做"Chili Pepper",白胡椒叫做"white Pepper",黑胡椒叫做"black  相似文献   

17.
10个指头都不会一般齐,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任何老师教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实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  相似文献   

19.
四川、湖南、江西属于“辣椒带”,这些地方的人都爱吃辣椒,有一句俗话:“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江西人怕不辣。”俗话中利用“不”,“怕”、“辣”三个字改变它的排列顺序。三者互相比较,互相映衬,使语意看重点各不相同,显示了三个地方爱“辣”的不同程度,其表情达意饶有趣味。大家熟知的一句俗话;“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成了描写封建时代读书人的一句顺口溜。十年寒窗,读的都“四书、五经”之类固定不变的死书,  相似文献   

20.
在魔术家的手里,一副扑克牌颠来倒去,可以玩出无数花样,令人惊叹不已;在语言家的手中,颠倒词序,有时也会产生奇异的修辞效果。例如有一天,三个朋友去四川餐馆用餐。其中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云南人。他们刚一落座,服务员就送上了一份菜单问道:“怕辣不?”四川人说:“不怕辣!”湖南人说:“怕不辣!”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