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宏 《新闻战线》2020,(5):110-111
要采写出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让读者记得牢、印象深的文物新闻作品,就一定要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一肯于吃苦练脚力,“铆”在新闻一线“逮活鱼”,细心观察练眼力,淬炼捕捉新闻的“火眼金睛”;站位高远练脑力.在新闻中发现“新新闻”,深挖细雕练笔力,让新闻故事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2.
王健 《新闻前哨》2023,(8):38-39
受报道对象单一,报道内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等客观因素影响,企业新闻报道出精品难,出“爆品”更难。要使企业新闻人人爱“闻”,必须努力做到“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相似文献   

3.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是对新闻报道者的考验,也是对新闻报道者的锻炼,是新闻报道创新的机遇. 1.时效创新 从新闻信息传递手段的日趋现代化来看,记者一定要树立抢先意识,要抢在第一时间,抓住那些"冒热气"的新闻,抓住那些"人有我早"的高价值新闻.  相似文献   

4.
《涉县农民竞选“花椒大王”》(以下简称“涉文”)是一篇800多字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微型武器,一般篇幅较短。写现场短新闻要善于抓拍最富表现主题的闪光瞬间;要写出“鲜”味,像带着晨露的花,像刚出笼带着热气的馍,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涉文”不失为这样一篇作品。该文在河北日报首批“通讯员消息佳作擂台”评比中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张日报,抓新闻是“看家本领”。近几年,《北京青年报》在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个意识: 一、判断新闻价值要有“读者意识” 应该说,所有办报人都讲读者意识,没有读者,报纸便无法生存。但是,要把这种“读者意识”贯彻到底,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6.
有感而发     
《新闻战线》要我给《总编辑札记》专栏写篇文章,现把过去看稿时想到的一些想法简述如下: 报纸切忌“老面孔”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喜新厌旧”。读者打开报纸会不出声地问:“今天有什么新闻?”意思是“今天报纸上有什么吸引我看的新闻?”要把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放在报纸头版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报纸每天给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单一化的主题、机械地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纸面目可憎。设计第一版,要统筹全局,力争先声夺人,不拘一格选头条,打破各个报道领域分布的界限,择“要”上第一版,择“新”上第一版,既要考虑头版新闻报道面上的“丰富性”,又要考虑新闻处理上的“鲜明性”。重要新闻,特别是具有本报特色的新闻,要不惜“工本”,运用一切手段突出处理。总之,要使报纸第一版内容“琳琅满目”,“眼神明亮”,一派新鲜。  相似文献   

7.
知识之窗     
类别:西方新闻写作编号: “拍肩膀新闻”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一些西方新闻学著作中出现了“拍肩膀新闻”这个词。“拍肩膀新闻”,是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指记者要成为读者的亲密朋友,写出来的东西要给读者以亲切感,使读者感到记者在同他们谈心,同他们说知心话。下面就是一条“拍肩膀新闻”: “麦克米伦开始想办法储存热量了。他请教了一位建筑师和住房承包商,了解到如果他  相似文献   

8.
黄育举 《青年记者》2016,(35):38-39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淮安日报社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报社的编辑记者走向基层一线,写出一篇篇“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作品.同时,锤炼了作风,锻炼了队伍,改进了文风,“短、实、新”之风扑面而来.目前,淮安日报社“走转改”活动步入“新常态”.  相似文献   

9.
<正>“照哥,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往一线冲吗?”“只要跟新闻在路上,我永远年轻,充满激情。”这是2022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高海拔山区受寒潮侵袭时,作为第一个深入冰原一线采访的媒体人,我与同行在朋友圈的对话。年过半百,与新闻并肩同行已有27个年头,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但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我不仅努力做好一线记者,还以身作则带领报社全媒体矩阵的团队深入基层一线,践行“四力”要求,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报纸,离不开读者;办报人,心中要有读者。报业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争夺读者“眼球”的竞争,阅读率高低是报纸拥有读者多少的“晴雨表”。党报要赢得更多的读者,就必须重视了解和研究读者需求。读者需求是新闻烽火台发出的信号,是编辑部研究和制定报道计划的重要依据。党报要实现“三贴近”,可以从读者的需求中找到现实的途径。报道视角:从领导视角转向平民视角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用于新闻观察可谓是入木三分。当一个新闻事实出现的时候,众多记者由于观察点不同,新闻表现的切入点不同,写出的新闻也往往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1.
报纸要在完全意义上走向市场,要吸引读者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订报买报,就必须具有磁石般吸引读者的魅力,而“卖点新闻”则是报纸吸引读者的主要魅力所在。所谓“卖点新闻”,指的是报纸上那些能够吸引读者掏钱订报买报的重头新闻。今年一二月份,《中国改革报》的《民营经济周刊》搞了三次卖报活动,从售报情况看,读者主要是冲着某些新闻而掏钱的。它们有:《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12.
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信息、细节,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去组织新闻事实。这样,他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读为快的报道。此言诚哉!  相似文献   

13.
<正>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按照中宣部统一部署,广东深圳宝安日报结合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和策划了“新春走基层”宣传报道活动,新闻采编人员通过走进城市乡村,走进群众生产生活,捕捉温暖人心的动人镜头,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感受时代发展的强劲脉动,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立体”辞书上这样解释:“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比方把人像的正侧面同时表现。”当今世界的新闻媒介竞争非常激烈,谁家办得好,谁就会拥有众多的读者。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也有一个竞争问题。报刊新闻写作采用“立体化”,是同电视、广播竞争读者的重要一环。写新闻讲“立体”化。也就是说,新闻所叙述的事件、人物,要给读者留下“立体”感觉。新闻的立体感就是要使读者感觉到新闻所叙述的事物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有何特征。它的不同的诸侧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使读者通过读“立体”新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迅速地如临其境,如  相似文献   

15.
地市党报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必然与司空见惯的政务新闻发生“碰撞”,政务新闻的改革势在必行。 读者并非一概不要政务新闻。有新意的政务新闻有利于读者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层的动向,其实读者是欢迎的。政务新闻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多而滥”、“大而空”的问题。 2001年上半年,随州日报社  相似文献   

16.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中陈述的事实或思想内容的生动而扼要的概括,是标明新闻要着重说明的问题.标题在报纸上的作用,就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睛那样传神、报上有了内容好的新闻,读者不一定都看,如果加上一条出色的标题,就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古人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在我们的报纸上,有不少精彩引人的标题,但也有若干有疵点的标题.现对几条“病标题”作简单归类评析,以求共同提高.题文不符标题源于新闻,必须与新闻内容一致,准确无误.在新闻标题的基本要素中,准确是放在首位的.不管标题如何简炼生动,如果不准确,题文不符,还是不足取.如标题:春训精英赛结束半决赛国安挫迈特 三星克河南题目告诉读者这次比赛的名称是:“春训精英赛”,而新闻内容则是“‘银海’杯全国足球甲级俱乐部精英赛”,题文内容不统一,制题时归纳错误.又如标题:新鲜事“工人要给机关干部长工资”题目告诉读者“工人要给机关干部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刘冰石 《新闻世界》2013,(7):107-108
【摘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已成为新闻战线“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有效途径。然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常流水不断线,深入基层接“地气”,脚板底下写“生气”,作品出手冒“热气”。笔者认为,必须把着眼点、着力点、着重点放在练好学功、苦功、磨功“三功”上,否则走了基层,并不代表抓住了“活鱼”,抓住了“活鱼”,并不代表写出了“生气”,写出了“生气”,并不代表“正能量”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上海新闻界通称记者采访为“跑消息”。新闻全靠记者去“跑”。那时候的记者最怕“漏消息”,漏掉新闻,向报馆难交待,在同行中也不光彩。当时,各进步报纸的记者,工作特别艰苦,白天整日奔波,到现场采访要冒极大危险,夜晚回报社马不停蹄赶写当天新闻,常常还要陪着编辑熬夜。解放后,太平环境下的记者活动是太平的。不过,活跃性有所降低,是个美中不足。“文革”后在拨乱反正中,天津日报的同志提出了“抓活鱼”,要求记者深入生活的海洋,向读者提供鲜活的新闻。这个说法,比“跑消息”的说法更形象,是新形势下对记者工作的  相似文献   

20.
“可读性”源出何处,我没有研究。请教一位同行,据称:可读性,英文为Readability。概括有三个含义:要使读者“读得懂,喜欢读,记得牢”。任何人办报,总是办给读者看的,总是要千方百计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读你的报。写新闻要使读者“喜闻乐见”,要有“共同兴趣”,要使人“看得懂,有兴趣,有益处”。这些说法和“可读性”的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