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稿件的采访写作,大多是要争分夺秒。然而也有例外。我的一篇通讯就整整采写了六年。还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初,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水利战士”,正顶风冒雪奋战在淮安渔衡河疏浚工地上,九号清晨,  相似文献   

2.
六年的往事     
在我的印象中.北大有个醉侠孔庆东写了一篇文章叫做《47楼207》.里面记录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说得平凡些是大学的那些人那些事,说得诗意些是流过的青春和逝去的年华。孔老那个年代离我们十分遥远,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没有游戏可玩.在这一点上,我想他们的大学生活就会少了众多色彩。我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挨了一个逃课的处分准备忍辱负重升入二年级.这过去的大学时光显得短暂而缺乏厚度,  相似文献   

3.
论自费出书与协作出书自费出书与协作出书是怎么回事?与卖书号有何不同? 这类问题我好象过去从未接触过,因而1985年4月在四川省峨眉山第二届全国出版研究年会上听到这一系列问题时,颇为茫然。后经请教行家,再回忆一番,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早年也搞过自费出书。那是1939年春天的事。我利用当时在广西全州(县)的国民党步兵学校迫击炮训练班学习三个月的伙食津贴,由衡阳岳南印刷局代印了一本小诗集《漂泊之歌》,共500册,每册定价0.12元,出书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五月”,曾在街阳、衡山、湘潭一带出售过。当时在桂林的陈原同志还曾在《救亡日报》上  相似文献   

4.
小何同志: 你来信说,你对写批评报道很打怵,特别是揭露和批评了那些尚未被处理的案件,常常惹来许多麻烦,使自己很伤脑筋。这几年,我写批评报道也遇到过这种状况。不过,我觉得只要我们从主观上积极而又慎重地对待它,是能够把批评报道搞好的。这里,我就自己在采写批评报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其实是教训,我把它归纳为“六戒”,也就是在  相似文献   

5.
一 1975年8月8日,东方天际的朝霞,将陋室的碧纱窗点染上一抹嫣红,一夜未曾合眼的我,终于打定了主意,从床上猛地坐起。妻子昆舫被惊醒,诧异地问:“你怎么了?” “我要写长篇。”这是我经过一夜深思熟虑吐出的决心,语气坚定,如誓言般地凝重。 “长篇?”昆舫略怔片刻,“那不是写书吗?” “是的,我要写一部反映手工业战线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 “能行吗?写书那得是作家啊。”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作家不也都是人吗?” “好吧,你试着写,成功更好,算是闯出一条路来。若失败了,就当写着玩解闷。”以后的事实证…  相似文献   

6.
第六章一份艰难的刊物 1937年上海失陷后,大批文艺工作者从香港转往内地。茅盾也是如此,到香港后,转往广州,又挤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长沙。长沙已有在街头宣传抗战的宣传队,十分热闹。茅盾在长沙除了参加长沙文艺界为他举行的一次茶话会,还应邀去作了一次公开演讲。演讲的第二天,便有人上门请教。德沚把客人引进来,茅盾才看清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穿着半新的黑色棉袍,浅黑色的脸颊上,一双富有南国特色的深陷的黑眼睛。他彬彬有礼地说: “昨天在‘银宫’听了沈先生的演讲,颇有同感,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抗战尽一分薄力。我也爱好文学,苦于没有人指教,听说您到长沙,我就想听听您的教诲。昨天从张天翼先生那里打听到您的住址,所以就斗胆来此请您赐教。”  相似文献   

7.
小品六章     
赵嫄 《出版参考》2014,(9):14-15
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现了一束被人遗弃了的蔷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相似文献   

8.
1984年的3月3日,是藏历新年。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曾几次为我作过翻译的那曲地区科委青年女干部次央,冒着鹅毛大雪,来到西藏日报那曲地区记者站。一进门,就兴冲冲地对我说:“我阿爸阿妈说了,今年邀请你到我家过藏历年。”我高兴地答应了。次央家住在那曲县德吉乡的一个小山村,距离那曲镇约六七公里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下午,我跟随次央来到这个只有十五六户人家的小山村时,村子里被一派节日气氛笼罩着。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藏式平房的门楣上,窗梁上挂起了檐帘,牛毛帐蓬上方四周挂上了香波。门前的空地上,用白灰粉撒绘了象征美好、纯洁、幸福的莲  相似文献   

9.
清水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我为这次研讨会写的论文,业已印出,请予指教;并请容许我先陈述本人此时不平静的情怀:一种是十分欢欣的,另一种却是非常怅惘的。我感到欢欣的是:我们的出版学研讨会在世界文化古城北京举行了,我能在这个讲台上向前来与会的各国各地区同行们表示衷心的欢迎和敬意。我想到两年之前,在韩国首都汉城举行国际出版论坛第五届年会时,在闭幕式的宴会上,承韩国同行们的盛  相似文献   

10.
张新民 《档案时空》2015,(12):17-18
这是一幅温馨的图画,这是一个幸福的合影,这是一次永远的纪念.重阳节前夕,常德市档案局前后6任局长聚会在第一任局长李东海老人家中,为他祝贺90寿诞,为他送上重阳祝福.6位局长都是我的老熟人、好朋友,3位70岁以上的老局长曾经是我的领导,第五任局长现在是我们老干网宣协会的副会长.  相似文献   

11.
第六届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已经揭晓,总的来说,这届评选比前几届有所进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一是坚持了评选标准。在评选一开始,我们就强调要突出改革,突出创新,对内容上反映改革,形式上有所创新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作为球迷 ,我对徐指导带教的球队 ,总给予一份特别的关注。按照我的理解 ,足球根本上讲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他主张的“激情足球” ,正合我的胃口。但我从没想过做这位大牌教练的责任编辑 ,给他出一本关于人生 ,关于足球的书。所以 ,当这件事真的摆在我面前的时候 ,心里有种拂不去道不明的感觉 ,不知道是兴奋激动还是不安……第一次见面 ,约定在美林阁饭店。一句广告词 :“美林阁 ,蛮灵格” ,驱车前往的路上 ,我心里就一直念着这句广告词 ,希望跟这么一位名教练的相约也“蛮灵格”。多年的编辑生活 ,接触的名人不少 ,他们秉性各异 ,有的随和好…  相似文献   

13.
时间过得很快,像是放电影,我做记者已两年有余。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新员工的入职大会上,前社长范以锦说,“马小六的学校并不怎么出名,但我们还是录取了他。”这句话让我感动了许久。我也一直在激励自己: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本本分分地做人,踏实勤快地干好工作,还报社一个信任我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时间过得很快,像是放电影,我做记者已两年有余。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新员工的入职大会上,前社长范以锦说,“马小六的学校并不怎么出名,但我们还是录取了他。“这句话让我感动了许久。我也一直在激励自己: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本本分分地做人,踏实勤快地干好工作,还报社一个信任我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蔡越 《全国新书目》2012,(10):16-17
斯蒂芬·金的粉丝詹姆斯·史密斯认为,《末日逼近》是恐怖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关于正邪间的较量,还关于宿命。《末日逼近》——最早的版本出版于1978年。我是16年之后读的这本小说。我仍然记得,当时我和家人在土耳其度假。我的书都散开了,因为太大了,而且装订也不结实。我一边读,胶水一边化掉,一页一页的都散了。在这个假期之前,我知道我爱斯蒂芬·金,但读完他的小说后,不管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我都愿跟随他。因为《末日逼近》,我把他的作品都读了一遍。因为他,我才成为了一名作家。也正因如此,我不知该如何下笔。  相似文献   

16.
<正> 苏州大学中文系开设文献检索课,始于1977年,至今已坚持了六年.现将我讲授这门课程的情况和体会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我是在中文系教古典文学的.多年来,深感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文献检索的知识,有碍智能的发展,便从我承担的古典文学教学时数中,抽出五分之一的时间,讲授该学科的文献检索.教材编写和课堂讲授,都力图将传统的文献目录学和现代图书情报学相结合,使学生对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浩如烟  相似文献   

17.
我是南阳县黄台岗乡的通讯专干。当我1985年初学写稿时,有线索无从下手,写出稿没有重点,投出去石沉大海。1987年,经县委通讯科介绍,我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自学。几年来,我就是靠《新闻爱好者》这个良师益友的帮助,在县级新闻单位和党政内部信息快报上发稿400多篇,在地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60多篇。我订阅本刊吃到“甜头”后,介绍和动员爱好写作的同志订阅该刊的数量逐年增加,由1987年的5  相似文献   

18.
六舅     
张善曾,我六舅。六舅排行第五。这听起来有点蹊跷。当年我外婆连生四女,无子。后来外公娶了满族的二外婆,隔年就生了我六舅。因为"五"字与"无"谐音,为图吉利,才叫六舅的。  相似文献   

19.
很多时候,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像打开圣诞礼物,拆开包装,豁然发现一些过去收集的美好的东西,或,有时是很多年前写的东西。我可以想起来打开一本1960年代早些时候,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选修的一门晚间的MBA课程时,使用的一本宏观经济学的书,找出央插在里面的曾经写过的一篇论,这篇章任课教授曾给了我一个“A”的评价。我必须承认:20年或更久以后,当我读到这篇论,发现当年写的东西如今一个字都不能理解了。这就证明:不是所有的你学过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和用得上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阿龙 《新闻世界》2005,(6):31-33
年轻的妻子得了尿毒症,久治不愈,丈夫的心却早已飞出了家门,更可恶的是,他还将外面的女人公然带回家。倔强的妻子毅然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年仅6岁的儿子牵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别怕。我是个男子汉呢,长大了我要当医生;治好你的病!”妈妈抱起儿子,擦干眼泪,重重地点了点头:“你行的,妈妈相信你。我等着这一天。”为了实现各自的诺言,儿子一边拼命学习,一边照顾着妈妈的生活,妈妈在儿子的感召下,顽强地走过风雨。如今,9年过去了,她还依然健康地活着,为了儿子那稚嫩的誓言,她要等儿子慢慢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