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文为诗”的新变与北宋经学、词与书画等领域的新变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独具特色的“元祐新经义”;施于文则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士大夫之词;施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成“士人书画”一体。  相似文献   

2.
“心”是嵇康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可以理解为“越名任心”,任“心”而为即可有精神之自由。嵇康之“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超越,自然,自由。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三个概念中:清、远、逸。嵇康关于“心”的思想对于意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代,人们著书作文都写在竹简上,写有文字的一片片竹简用牛皮绳联起来,首尾完整的诗文称为“篇”,很多篇诗文集在一起称为“册”。于是,“篇”就成了诗文的单位名称。唐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现在,“篇”这个单位多用于文章。每篇诗文都有起首,后来,人们又把一篇诗文称为“一首”。现在,我们只将诗称做“首”。“首”是诗歌最常用的单位名称。中国的诗历来有入乐的传统。入乐,必含于曲调,所以,诗又称为“曲”。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诗歌中,我们平时,是不会说“一曲诗歌”的。古代奏乐时,曲调…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坚持儒家伦理思想与“诗教”原则及其独特的“神韵”观。他对“意心说”与“性灵说”的评论和批判,媸妍并存,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5.
作为北宋知名的词人,秦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创作个性,以其“词心”为集中代表。历来学界对秦观“词心”研究甚多。对于秦观词心的研究.一定要先从“词心”说出发。我认为,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出发,还是引进西方的文艺理论,对词心的阐释都不能不考虑到词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即词不同于传统文学形式的诗与文,乃心灵文学。  相似文献   

6.
“味”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代诗论有滋味说、韵味说、真味说等观点,他们提倡从诗歌的本质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来探讨“诗味”的根源。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诗味”,并根据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从诗歌创作规律这一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独特的理论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诗味”理论。  相似文献   

7.
李忠茂 《甘肃教育》2008,(15):55-55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精要的语句点示文章的题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就是诗歌中所说的“诗眼”,文章中所说的“文眼”,是整篇诗文精神的“团聚处”。高考作文要非常重视点题之笔。  相似文献   

8.
"诗文之辨"是中明复古派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以李东阳、李梦阳为首的主流诗人围绕这一命题提出了一系列诗文辨体理论.本文概述了他们在诗文文体功能、语言特征、表达方式等方面提出的辨体内容,并分析出中明关注这一命题是出于反宋诗流弊、重树诗歌地位等方面的原因,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赋为诗体论     
关于赋的归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清末大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则明确提出“诗为赋心,赋为诗体”的论断。本人认为此说甚为精当,可谓至论。本文从赋起源于诗歌、赋有诗之特质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与文同共同创立的湖州竹派,标志着从北宋开始的文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苏轼以其精于诗、文、书、画的全方位艺术修养,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颖的艺术经验和理论观点,并使书画一体的艺术实践在墨竹绘画中得到了定形。苏轼创造的“湖州竹派”这一中国画艺术的新形态,打开了中国文人画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