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间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2013,(6):9-9
正寒假中,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开展"山东聊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大学生们深入各地,学习多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和发扬"非遗"文化。图为民间艺人郭玉洪(中)在向大学生们传授"柳林花鼓"花杆舞的基本动作。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两难选择,是面向未来,还是走向灭亡。学校教育,包括非遗原产地的中小学以及地方高等院校,在未来将担负起非遗传播与传承的重任。因为它们既有传承优势,也有学术优势。这是一条面向未来的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提出通过点状,线状,面状文化空间的营造,来拓展游憩商业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空间”,以其为非遗的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和国际地位的稳定,中国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重建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对于文化自信的立场与心态是国家成功重建并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来源,但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并不容乐观。以传统文化滋养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重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仁不让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受众导向分析,探索利用"非遗"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鄢陵鼓乐能够在西方音乐文化冲击下得以传承与发展,与鄢陵鼓乐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联合国90项"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中国"非遗"国家名录中,传统表演艺术类均占了一半以上,这说明其重要性和濒危性。面对"非遗"保护的严重形势,云南省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非遗"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克服这些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的"非遗"保护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概念,每年一度的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六月六"会就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本文通过对老爷山"花儿"会和朝山会的包容、包含和文化空间的叠加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探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树立大文化空间观念,进而设想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最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对象都在民间,都在民俗研究的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脱离它产生的具体语境。然而,保持非遗的文化空间谈何容易。一方面政府在保护,另一方面村民又收到来自城市文明的巨大冲击。乡民生活被城市同化,乡民意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非遗在保护和侵犯的境地悖论性地生存,一方面是要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少林武术“非遗”美学的生存现状,对少林武术审美空间的拓展问题展开系统思考。研究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传播方式的保守、体育美学的规训及审美认知的偏差是造成少林武术审美空间萎缩的现实原因,新时代背景下少林武术审美空间拓展的具体策略有挖掘少林武术“慢哲学”的审美空间,创新少林武术“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建构少林武术“美哲学”的话语体系及形成“具象化”的审美空间。研究旨在为加强少林武术的保护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美学方面的智慧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郑颖 《现代企业教育》2011,(21):267-268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价值观。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对我国的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来阐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羌族文化的传承和"释比文化"息息相关,释比是羌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震后社会各界对汶川的羌族文化和大禹文化保护备加关注。虽然很多羌族文化遗产受到损失,但政府和高校对其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非遗图书资料收集、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项目实物收集、活动组织、科学研究等方面介绍高校非遗资源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徐州工程学院师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分析读者的满意度,评价非遗宣传与教育效果,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有其起因,我国当前的现状决定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河戏,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态和核心要素,包括物化的场所、文化展演的时空及特定时空中从事相关文化活动的人。与古代相比,东河戏现今的"文化空间"已发生较大变化,从改善东河戏的"文化空间"方面着手,制订相关具体措施,是保护与传承东河戏的新的视角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出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立古今结合、传承民间技艺非物质遗产类教学模式,以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保护与继承,同时使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更好地走进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18.
19.
彭文兵  杨昊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2):93-95,112
武术文化在徽州先后经历了山越、新安、徽州三大时期。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由于认识程度及客观原因等制约,使得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加大这种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将不仅有利于徽州武术自身的发展,还会为徽州文化的发展开拓出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沧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遗产保护中存在传承危机、文化缺失、资源开发瓶颈等诸多问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化保护,以产业化、民间化、博物馆化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积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遗产保护工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