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践行性,为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要求。关于德育课程建设,我国起步较晚,可以借鉴日本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验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德育工作与自我的感觉体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道德体验过程中体现的价值,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独自创造能力以及集体合作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使得学生内心世界更加充实,促进新课程改革更加回归于生活。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因特网,借助经济全球化和商业扩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甚至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如何认识网络生存方式,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网络生存方式,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教改革的走向是市场化,大学德育必须适应它;高教要走向市场,高校必须重视德育。  相似文献   

4.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德育亦是如此。实际上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而且是一种更广泛、更重要的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而不是教育的全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不可避免地还要同时接受社会的教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不光在学校里受教育,在学校之外,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学生在结束学校教育后,更是要亲身投入社会、立足社会、适应社会,把自己人生的绝大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之后,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与其父辈的观念相左,他们顶嘴,他们另类,甚至他们狂妄.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高举张扬学生个性的大旗,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沉寂的道德教育悄然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将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两种现象的分析,认为是否真正实践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否真正造就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氛围,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加,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之后,越来越多的高一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与其父辈的观念相左,他们顶嘴,他们另类,甚至他们狂妄。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高举张扬学生个性的大旗,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沉寂的道德教育悄然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将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8.
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日常教学手段,也促进了教学效果的飞速提高。本文从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入手,分析和总结了网络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希望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路,以促使教师更好的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率。因为,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他们的行为和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  相似文献   

9.
10.
德育工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人才培育之根本.文章针对我国当前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分析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德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从"德育为先""课程为重""以人为本"三个维度,对当下高中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索实践,以期对提高高中德育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关键的地步,加强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是学校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对教材的内容、方式、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蜂拥而至的信息思想,德育工作者面临着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网络新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生活当中,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以至于有人把现代小学生称为“e少年”。网络德育以其独特的优势应运而生。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探寻德育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优化德育实效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14.
张艳 《文教资料》2008,(25):176-178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广大高中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行为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高师院校为了顺应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要求,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从改革效果来看,高师院校仍然没能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教育的发展仍然停滞不前,教育培养模式滞后于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本文针时高中课程改革时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探讨了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网络的关系特征看网络德育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德育必须依据网络本身的特征及网络与生活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实施.从技术哲学角度看,网络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机软件,还是人生活关系的"物化"或"具体化".文章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三个层面分析了网络的关系特征,并依据此关系特征,以大学生为例提出网络德育的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我国德育现状:课本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目标太高;德育内容编排欠灵活:知与行严重脱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德育”两字,但字里行间又处处有德育,时时在强调德育,只不过它将德育的字面表述意义简略而直接渗透和融纳到对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的阐述中,从而使德育的任务更加明确,使德育的内涵更为具体,德育的实施途径更为实际,德育的操作化要求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18.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学德育总体上是沿着科学化的轨道前进,成绩是主要的,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我们研究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是为了更深刻地分析和研究当代的中学道德教育问题,以更有效地推进当代的中学道德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学校的道德教育质量和青少年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互联网的出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环境——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形成带来了网络道德问题,对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探讨网络环境本身的涵义和特点出发,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其与网络德育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网络德育环境的利弊,以及当前网络德育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发的思考,提出了优化网络德育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