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较少民族实施早期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民汉双语教育是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发展教育和保存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仡佬族语言与传统文化濒临失传,在其母语保存地区开展早期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有助于母语维持、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
认同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确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不仅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在分析国际理解教育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内容,探讨在学科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强烈冲击。相对于社会传承和家庭传承而言,学校教育在办学条件、文化资源、文明辐射和空间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从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双语教学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教育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学校教育应肩负起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黔东南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调查,分析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进而提出深化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是与其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然而随着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出现后,逐渐使得教育中的文化传承脱离生活,只有让民族学生从小亲近和体悟自己的文化,感知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逐渐懂得去珍惜自己的“母体文化”,最终内化为自觉行动,才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只有将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更好的与生活世界相统一,才能真正的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鲜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传承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主要有火塘、村寨中的活动场所、节日庆典、传统集市等。然而,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家庭文化传承场逐渐瓦解,社区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依赖于民族群体自发的教育活动,例如民族节日、民族习俗、民族宗教活动等。这种原生态的、内生的教育活动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少数民族儿童适应了本地区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在主流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只依靠少数民族自发地传承活动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来完成。当前,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民族学校是少数民族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本文主要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学校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冲击对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和文化冲突对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二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主要表现为生活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逐渐弱化和科学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非生活化;三是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忽视民族文化传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忽视全部教育活动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和忽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9.
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在文化中心主义时代和以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主渠道的环境里,面临边缘化、商业化和传承方式乏力的困境。开放教育充分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和系统传播优势,开发适合民族学习者学习的民族文化资源,并把民族文化学习延伸到传统学校教育较少到达的边疆民族地区,以丰富的传播手段让民族文化传承回归教育、回归生活,为边疆民族地区各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提供持续的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受教育者求学的动机、受教育目的的实现.壮族聚居的广西武鸣县在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面临多重阻力,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民族教育,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同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确保民族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互补和共赢.  相似文献   

11.
从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观察,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民族文化宗教性的残存;民族文化丰富性的缺失;民族文化完整性的缺失。为此,加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应采取"统整"的课程模式,构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课程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生境是其特定文化产生的基础,文化的传承要靠教育。但在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学校教育大都以主流文化为主,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其不至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湮没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一方面,文化的传承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将文化传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将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经历的始终,能够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普遍提倡文化多元共存的今天,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路径,实现真真意义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而且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15.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难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也面临不少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群众要求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呼声和愿望日趋强烈。学校教育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大有可为,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必须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16.
《江苏教育》2014,(8):12
<正>制作这期专题的时候正值农历岁末,正好处于民族文化浸润程度最高的一个社会时空中,因而感觉职业教育民族文化类专业那种固有的"冷门""偏门"气息仿佛也被冲淡了许多。为什么要关注这个职业教育的"非主流"?往大了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明确,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职业教育;往小了说,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涉每一个民族个体的生活质量和情感寄托:喝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家庭与社会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就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传承藏民族传统文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古典文化教育在民族文化基因传承和改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古典文化不仅是构成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内容,也在民族文化基因的继承过程中起到先导和激活功能,在民族文化基因变异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甄别作用。在古典文化教育改革及实践中,应增强古典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供古典文化教育发展的空间,构建古典文化教育全面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化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引导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以规范社会公序良俗,确保社会实践和谐有序尤为重要。当前,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渠道之一。因此,有必要以文化传承为视角,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培育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提升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多元一体教育理论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是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共同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是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可通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双语教育和社区学习中心等途径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