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哲学理念,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意义重大。文章从管理学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不同层面出发,论述了“个人”角色在“全面发展”中的主体与主导地位。同时,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背景下,论述了社区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有更大作为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潘礼琴 《文教资料》2005,(26):51-52
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且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充分的主体性”基础上,人的主体性指向个人作为主体存在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激发个人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的是高度发展的人,即一个具有主体性——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遵循以“主体性”为核心的自由教育原则,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求知需求的满足,自我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并更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存在物,要求教育持续地赋予人以价值生活能力,教育的理想追求因而成为人谋求自身高层次存在状态的外在反映。因此,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人类基于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进行思辨性思维的结果;同时,教育处在社会中,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功利要求不可缺少也无可厚非。教育的实然发展则是在实证论基础上进行实证性思维的产物。教育单纯在其中任何一极上的发展都不足以在全部意义上满足人性与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也未能在完全维度上认清人与社会生存的真实状况。由此,在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的价值冲突上,文章倡导实然向应然的趋近、实然与应然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完美与缺憾     
赵云 《今日教育》2005,(11):37-37
新课程追求“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价值,教育的主体理念和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使得“人本主义”完美凸现。学生本身就像数字“1”,一切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就像数字“0”,只有在“以生为本”的视野下,才能成为有效数字。然而人的发展是延绵不止的过程,具有“永远处于进行中”状态的特征。因而教育塑造人、发展人的完美理想必然伴随着过程带来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时空是教育主体积极的时空存在。"内高生"作为特殊的受教育群体,要在一个新的教育时空中接受高中教育。就时间而言,作为处在特定时间段中的生命体,“成长”是其生命的基本价值;就空间而言,作为处在成长阶段中的人,“发展”成为其生命的内在追求。对于这个陌生而新奇的时空迁移,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学必有成的美好期待,使得办班学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中更具时空优势。  相似文献   

6.
胡娇 《教育导刊》2011,(10):5-8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强调的是优质、均衡两个价值旨归,其价值追求本质上体现了实现教育公平、追求卓越的当今国际义务教育趋势,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源储备、建构稳定社会的要求。在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葆有理性地规避追求“优质均衡”过程中的认识、实践误区。  相似文献   

7.
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的生存论建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龚孝华导师刘献君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答辩时间2005年5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如何认识教育评价中的“人”,如何理解“促进人的发展”,是实现教育评价目的的关键。审视教育评价现状,其中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其背后是严重的管理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倾向,这些倾向遮蔽了教育评价的本真追求。本文认为,要真正回归教育评价的本真追求,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构教育评价的价值基础,重新理解教育评价中的“人”,选择恰当的促进人的发展的评价方式。生…  相似文献   

8.
教育因为生命的未完成性而存在。促进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发展和完善是成人教育的应有之义。成人学习者在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育时空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主体性水平,对成人教育“关怀生命”、尊重生命主体性、遵循生命发展特性提出了现实要求。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同一性。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确立,提供了成人教育“关怀生命”价值取向的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9.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关涉教育目的。从“谁的知识”以及“什么知识”两个维度探讨课程知识的价值取向,课程知识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应保有社会价值。课程知识应以彰显“有尊严”“包容性”“可生成性”等为基点,建立“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发生互动的教育场景,才能将知识内化为内在品质,从而实现个体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克鲁普斯卡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在教育理论中的最早反映,是思考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与素质教育追求的教育价值存在着巨大差距,集体教育、劳动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缺失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为弥补这一缺失,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承担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责任,为孩子成长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追寻一个合乎社会与人类发展的高等教育院校分类的视角有着应然的现实意义。教育哲学是一门探寻教育价值的学科,通过教育哲学的角度来思考高校的分类,能深刻地揭示此角度是否符合教育的本真,是否符合人类发展的根本意义。本文从教育哲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院校分类现状,并提出了当今高等教育院校分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潘光旦先生提出的位育内涵丰富,涉及多个方面,乡村教育是其重要内容。社会经济的变迁,推动了农村的巨变,也造成当前我国乡村教育离土、人文生态环境恶化等位育失当问题。故而,实现乡村教育的安所遂生,就必须明确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路径,重建乡村教育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使之逐步走向富裕。同时,现代化的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诸如工具理性泛滥、市场拜物的盛行、战争的严重灾难、环境的严重污染与资源枯竭、精神疾患蔓延等,又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使之处于一种非美化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社会上美与非美的冲突也已经渗透到高校的人文教育方面。文章从高校教育缺失内容出发,指出加强育人才是解决现在社会发展一系列矛盾的关键,这不仅是高校存在的价值,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德育,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坚持德教为先的教育方针,将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无论从自身角度,还是从育人角度出发,都应坚持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践行创先争优,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事业做足充分的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实际出发,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从事物发展的否定的环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层面以及当前道德教育和实践的缺位等方面进行理性分析,并努力地子求重塑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积极探求实现社会规范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关系现实性即人的多元关系的客观性,包含人的关系的自然生成性、历史生成性、社会生成性和文化生成性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当下与历史、有限与无限、精神和肉身、共性与个性等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的多元关系统一体的发展问题.将人置于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中考量,在方法论上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入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应用文写作教育中实施大写作教育思想,实施主体性教学,使课堂学习过程艺术化,培养学生拥有优质的自我形象认识,成为积极地社会人。对大写作教育思想下课堂教学中如何来落实素质教育,并使它成为一种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并做研究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民国初年,在蔡元培的提倡和支持下,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在教育行政、学制系统、人才教育观、社会教育设施和实践等方面,相比于辛亥革命之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和核心价值观。"信"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包含着丰富的隐喻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