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适应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我国工程教育范式不断地调适与变革,经历了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三个时期,其转换、建立、稳定和再转换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寻工程教育范式的变迁轨迹,发现范式转换网络中不同行动者的联结与互动推动了工程教育范式的顺利转向。而随着以跨界、融合、创新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依照行动者网络理论,未来工程教育范式变革可以通过建立以“三核”行动者为主导,构建合理的强制通行点,注重非人类行动者的协同作用等方面,建构新一轮范式转换的行动者网络,以期助推工程教育新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视角和理论分析方法,奠基于事物为本哲学的行动者理论在过去30年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性,行动者理论的视角对于学前教育尤为重要。以行动者理论的视角来看学前教育,将每一个人、事、物的意义还原到它们存在的本身,都将以自身的行动获得存在的真正价值。学前教育最核心的并非指导型的师对生的指导模式,而应以材料作为行动者的感应模式,以观念作为行动者的转译模式,以生命体作为行动者的呼应模式。教育者作为行动者之中的首席,更需要反思自己视野的真实性、作为首席者的自觉性以及所有行动者的教育性。  相似文献   

3.
代际学习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代际学习项目是基于代际学习理论所开展的实践形式,其如何运行,是困扰我国相关研究者与实践者的重要问题。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质性网络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追随核心行动者的运行脉络,向公众展示以此核心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对C市的L代际学习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发现:代际学习项目的运行要素主要包括核心行动者、强制通行点(核心利益诉求)和异质性行动者三类;主要通过核心行动者引领项目的拓展,按强制通行点赋予行动者角色职责,基于利益赋予情况动态招募异质性行动者,积极动员行动者参与网络运行、促进网络可持续发展。从运行效果看,L代际学习项目不仅可以帮助老年学习者获取与时俱进的知识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积极认知,使其保持良好生活态度,实现终身学习。我国代际学习项目运行中,一是要注意将核心行动者从单一来源向多来源转变;二是要跳出"学校"边界,凝聚异质的组织行动者;三是要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构建合理的强制通行点;四是要实现运行的正规化和互动的非正式化。  相似文献   

4.
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异质建构论,它主张打破传统的人与非人鸿沟,强调异质主体间的认同、对话与磋商,以共同营造相互协调的行动之网。该理论涵括“行动者”、“转译”和“网络”等核心概念。在此理论视域下审视大中小学合作研究,发现其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即传统的“咨询—指导式”合作研究、教育改革促成的“介入式”合作研究、作为共同体的“行动者网络”合作研究。在此理论指导下,应该强化合作主体的核心行动者角色,注重合作制度、合作动力等非人行动者建设,并建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一种针对复杂对象的理论分析方法,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外部支撑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角度和结构化的构建方式。在其理论框架下参与高校建设的各方外部行动者以广义对称性原则联结起来形成高校的外部支撑,并通过问题定义、引起兴趣、招募吸收和示范动员四个阶段的转译过程实现高校发展需求与自身利益分配的共轭。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网络转译维度、扩展行动者属性、建立更高层级网络化组织三种思路出发进行的网络优化改良,能够使"双一流"建设的效率得到提升,成本得到控制,避免资源浪费,从而在局部和整体两方面同时推进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型教育组织,现代产业学院办学功能的实现需要学院治理加强理论借鉴,推进实践创新.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的"行动者-转译-网络"分析框架,为现代产业学院内部治理提供了新的向度.识别治理主体,分析异质行动者的联结互动,呈现网络治理的新向度,对于内部治理路径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受经济形势和“双减”政策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严峻。依照行动者网络理论,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以高校和毕业生为核心的行动者网络建构过程有关。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导师等)、政府、企业多方协同的关键在于培养具备核心就业能力毕业生意愿上的一致性。作为核心行动者,高校要有效整合内部各要素,在符合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合作的联结;毕业生要承担起高质量就业的主体责任,积极行动。作为其他行动者,政府、企业要发挥好协同作用,推动整个网络走向正向循环。  相似文献   

8.
行动者网络理论将科学视为人类和非人类相互作用的场域,立论于"行动者"转译"网络"等核心概念,对成人日常生活学习的内涵理解、空间生成、发生机理等理论的探讨提供了开放的视野.根据这一理论,日常生活学习的参与者是作为主动的人、他人、物理实体、观念、技术等因素转译后的聚合体;学习空间是脚本明确、问题界定、兴趣激发、简化和并置等环节动态生成的无缝网络;学习过程是基于瞬间转译和持续磋商的关系型交互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乡村学前教育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过分、单一依赖政府的倾向,缺乏整体观与内生力。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本研究对39名乡村学前教育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借助NVivo 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以探索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内生路径。结果发现,行动者识别不足、核心行动者定位不准,异质行动者之间需求、视角差异大,发展不均衡、队伍不稳定,外力扶持发展惯性强、缺乏内驱力是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因。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应实现从外力扶持向内生发展的路径转型,为此应全面识别异质行动者,明确核心行动者;锁定强制通行点,形成动态发展利益联盟;打通多元渠道,提升乡村学前教育质量;凸显乡村学前教育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多重功能,尊重乡村文化,创新师资培养方式,实施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完善乡村教师保障机制,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老年教育在社区中的开展,实质是以一种互动关系的网络方式构建,并通过发挥不同类型及多元主体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将不同类型的主体予以联系,达到互联互通。基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首先,社区老年教育的行动者包含来自人类和非人类的多个不同主体,这些力量主导和控制着老年教育在社区中的运作;其次,社区老年教育的行动者们均需要通过问题化、利益赋予、招募、动员四个阶段的转译,突破不同类型的困难和瓶颈;最后,社区老年教育行动者以协同的方式构建出“政府—高校—社区—社会组织—老年学习者”的联盟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提升社区老年教育联盟者运行的积极性,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关注多元行动者,并且纳入老年教育发展共同体;必须通过转译阶段,并且在适当时候识别困难和问题;必须构建起稳定网络,并且助推老年教育在协同合作中前行。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a strategy to preser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ducation and to deliberate on the batik network in Pekalongan, Indonesia. To investigate the network, this study adopted a framework based on the actor–network theory (ANT). The research data was obtained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eight interviewees who are working professionals in batik. The study achiev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needs to connect with the needs of everyday life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2. A successful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al network must include the efforts of industry, government, schools, museum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so that everyone can derive maximum benefit from the network and achieve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3. Attentiveness to conscious cultural heritage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Batik knowledge is built by interactions between batik workers, batik, batik museums, school teachers, and workshops or classes, such as student work in schools.  相似文献   

12.
李政涛 《教育研究》2012,(3):4-11,34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一把教育的尺度来衡量,并以此作为判断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标尺之一。教育尺度的引入将改变研究思路,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研究问题,拓展研究视野;改变研究立场,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的教育学立场。"教育尺度"视域中的"教育基础"涉及人口、教育机构、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以及政府领导与管理教育事业的方式等。"在中国"研究"教育基础"更能凸显"中国自觉",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尺度的形成与运用提供"中国参照系"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3.
檀传宝 《教育学报》2005,1(3):46-48,64
“发展”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当代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主题。发展教育学是研究、反思由于社会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策略,以及如何自觉和主动地通过教育自身的变革去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教育学专门研究领域。目前关于发展及其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但是相关研究未能注意“发展教育”与“发展性教育”的区别,在对发展教育学应当研究何种意义上的“发展”上缺乏深入反思,因而不能很好区分发展教育学对于“发展”的研究与以前教育学对于“发展”的传统关注在研究视角与重心上的差异。我们还没有关于建设“发展教育学”学科的广泛自觉。从现在开始对这一学科(或者领域)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价值实现是比较教育研究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但比较教育研究的价值实现从来就不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与教育基础。从理论上看,研究该问题有助于揭示比较教育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也有助于构建比较教育价值论;从实践来看,研究该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比较教育研究的实用性功能。全球化、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也为其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更大可能性。一定社会的需求构成了比较教育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源,并且社会需求的大小及强弱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与决定了比较教育研究价值实现的程度等。比较教育研究的价值是在比较教育的开放性与教育结构体系的开放性相契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认识和把握本国教育与比较对象国的教育、教育决策和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教育认识的提高及其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等也构成了比较教育研究价值充分实现的重要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5.
Building upon a recent call to renew actor-network theory (ANT)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considers relations betwee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theory. Taking cues from actor-network theorists, this discussion considers the technologically-mediated networks in which learning actors are situated, acted upon, and acting, and traces the novel positions of creative capacity and participation that emerging media may enable. Whereas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end to focus on the harmoniz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with extant curricular goal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an educational theory of technology looks to novel forms of technologically-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from production pedagogies to role play in the virtual—to make visible the surprising relations, techniqu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emerging media, and their attendant social contexts, may offer education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17.
Teaching is an activity shar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t is, it is an activity in which teacher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s of education, instruct students in study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involved is a kind of social interaction. When educators used to talk about the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eaching," they stressed on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ollectivism" or explored how best to enhance results, from the angl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by using "methods of socialization." Most discussions were based on normative study, not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theor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or more has begun to emphasize "micro" research and emplo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o study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Not only has its contents and concepts become more substantiv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has also become more complet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rimarily the soci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latter. Second, it will analyz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ocial system,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y. Finally, it will conclude with possible approaches to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  相似文献   

18.
社会网络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校长的社会网络研究旨在用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研究校长的人际关系体系,这与目前教育管理领域对校长的人际关系研究相比,是一种研究范式的改变。校长的社会网络研究可以采用自我中心网络分析的方法,描述校长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比较不同学校校长网络结构的差异,为学校发展提供一种社会学解释。  相似文献   

19.
A. Kamp 《教育政策杂志》2018,33(6):778-792
This paper presents insights into the leadership implications of recent shifts in a range of policy contexts towards notions of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 The paper draws o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stituted networks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in Victoria, Australia. From 2001, School Networks and Local Learning and Employment Networks (LLEN) were implemented by the state government to support young people in their transition through school and into employment in a context of a risk society, a context where pathways into sustainable employment for young people, and others, had become more erratic. For comparative purposes, the paper also draws on published research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joined-up approaches, including Primary Strategy Learning Networks (PSLN), in England. Using concepts from Actor-Network Theory (ANT), the paper argues for the value of considering the full range of actors – both human and non-human, real and unreal – involved in networking initiatives and proposes some thought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a sociology of associations for both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与教育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知识谱系 ,可以发现 ,现代教育在寻求一种新的教化力量 ,也就是塑造“理性化的身体”,规范世俗日常生活 ,并在此基础上维持现代社会的整合与繁荣。现代教育的这种追求在扬弃古典教育问题的同时 ,也引发了教育的现代性问题 ,即知识教化权力与个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围绕这一冲突 ,后期现代教育强化了学校的社会联系 ,从而使得学生必须融入现代社会体系 ,才能找到“体面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