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品特在创作前期刻意隐藏自己的政治锋芒,一方面这种意义的模糊不确定是"品特式"风格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则源自作家内心的顾虑。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系列原因促使品特转型成一个"愤怒的"政治作家,具体包括:友人的遭际和影响、感情与婚姻的变化、个人的成熟自信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品特的政治诗歌语言清晰、直白,甚至不乏粗鄙暴力,客观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强权的压迫以及政治较量的阴谋。与他的政治剧相比,品特的政治诗主题更加多元、抒情更为饱满充沛,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在他全部艺术创作中具有不可忽略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文学奖使品特蜚声海内外,这一奖项给予品特的评价高度表现了品特作品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世界——封闭,压抑。而在其多部作品中出现的“房间”的形象是“品特性”的鲜明体现:房间里的人缺乏安全感,房间的墙壁无法帮助人躲避残酷的命运,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存在心理上的不健全,从而这种缺陷使他们先是无语,最后走向绝望。房间象征着身份,同样这所简陋的房间也印证了小人物的不幸和社会政治环境无形的压迫力。  相似文献   

3.
《山地语言》是哈罗德·品特后期政治激情迸发的一部短剧,极权政治对无权者肉体与精神的迫害是最突显的主题。基于认知诗学中的偏离理论去解读该短剧,发现剧中各种偏离元素的交错运用实为极权主义者掩盖谎言的面具、压迫弱者的利刃,是弱者无声反抗、保护自我的坚盾,揭露了英国对于观念、语言及思维的压制现状,反映了品特对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命运的关注,展现了他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陶澜 《科技文萃》2005,(12):59-60
2005年3月宣布决定终止自己的剧作生涯,集中精力于政治活动的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成为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4天前,10月10日,品特刚刚度过他75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5.
沉默和停顿是哈罗德·品特戏剧语言的突出特点。这种戏剧风格并非源自品特,但品特将这种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以至形成了一种品特式的沉默和停顿。品特戏剧中"言不达意",语言是一道道屏障,而沉默和停顿却蕴含着人物的真实意图。这种风格透露出一种刻骨的真实以及品特对生活透彻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品特素有"沉默大师"的美誉,停顿和沉默是品特戏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品特打破了以往强调的语言特点,用沉默这一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在品特眼里,人们有时候说话未必是为了交流,有时候也会用沉默来掩饰人们内心的赤裸。那些恰当的沉默反倒传达更多的含义,沉默让品特的作品变得耐人寻味,沉默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品特作品沉默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7.
张艳霞 《考试周刊》2011,(27):31-32
品特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确立了自己在英国剧坛上的地位,开创了"威胁喜剧"的形式,被认为是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品特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荒诞的情节,支离破碎的语言和模糊的人物性格都彰显了"品特风格"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常常表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与隔阂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动荡与飘摇,形成了独特的“品特式”(Pinteresque)戏剧。品特作品向来以神秘怪诞著称,而他本人又强调“文本的自足性”(the self-sufficiency of the text)而拒绝阐释,令人以为他的作品均出自作者的杜撰虚构,但事实上品特的作品与其自身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描述作者和人物的关系时品特曾这样说道:“在一定程度上,你和他们玩的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游戏,是猫捉老鼠,捉迷藏,躲猫猫。”本文以“游戏”这一品特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经历为出发点,结合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以品特的早期代表作品《房间》为例,从品特的童年游戏、品特创作过程中的游戏和品特戏剧作品中的游戏三个方面探讨了游戏对品特自身及其戏剧创作的巨大影响,由此推断品特的戏剧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其早年生活中游戏的继续和替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威胁主题和以重复、停顿、沉默为特点的品特式语言特点入手,解读了英国剧作家品特早期独幕剧《送菜升降机》中的“品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哈罗德·品特是当代剧坛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荒诞派作家之一。他对荒诞派戏剧加以改造创新,重新加入现实主义元素,使其剧作成为一种既有别于法国荒诞派又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独特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对品特的经典之作《看管人》的分析解读来反映品特的思想内涵及其特有的“品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创伤文学描述的是历史性创伤事件诸如战争等对个人潜意识的影响。品特的许多作品都隐含了他对创伤精神内涵的思考。通过对《尘归尘》的分析,发现品特戏剧人物的创伤记忆来自二战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历史记忆。品特从当今所有暴行中都看到了它的影子。战争创伤对品特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和人类关系内在性的感悟,是对各种恐惧和威胁的体会和感觉。  相似文献   

12.
哈罗德·品特是当代剧坛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荒诞派作家之一.他对荒诞派戏剧加以改造创新,重新加入现实主义元素,使其剧作成为一种既有别于法国荒诞派又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独特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对品特的经典之作<看管人>的分析解读来反映品特的思想内涵及其特有的"品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特的戏剧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的先锋实验作品,但无论给品特的戏剧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批评家们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品特及其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一种对人类道德伦理的终极关怀。暴露人性的邪恶是品特戏剧的内驱力,人性的邪恶导致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家庭成员间伦理准则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在哈罗德·品特的三部戏剧作品《回家》、《情人》和《微痛》中,家庭中的女性人物都表现出背离妻子身份的情人形象。对身份固定性的打破,使得这些品特女性成为父权体制中的不稳定因素,从内部对传统性别秩序产生了冲击。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影响下的女性理论视角进行解读,这些品特女性利用符号态的特质动摇了封闭的父权象征语言体系,为女性乃至所有个体的存在方式揭示出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哈罗德·品特早期的“威胁喜剧”展现了饱受外来威胁的人类生存状态.剧中人物语言、行为、性格的矛盾性和狭小、封闭空间传递的威胁感构成了“品特式”戏剧的主要元素.品特以喜剧手法传达了强烈的社会悲剧感,阐释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感悟,开创了全新的戏剧风格.  相似文献   

16.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常以家庭为背景,弥漫着病态甚至变态的荒诞亲情,形成了独特的“品特式”戏剧。品特的创作灵感多源自他对出生地哈克尼往事的记忆,特别是他与几位哈克尼少年组成的“哈克尼群体”对其产生的终身影响。品特爱恨纠结的“哈克尼兄弟情结”弥漫在记忆的深处,不断在其作品中出现,被神话、被扭曲、也被升华,少年时代的美好纯真,在生存重压下被异化,在金钱磨蚀中被变形,面对威胁时被锐化,从而构成了品特戏剧中“荒诞”、“威胁”、“背叛”主题的如影相随。  相似文献   

17.
品特在中国: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回顾品特戏剧在中国介绍、翻译、研究和演出的过程,可以看出中、英两种语境中的品特实际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英两国历史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的不同.比较品特在中国以及在俄罗斯的接受情况,上述原因会更为明显.对此原因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品特.  相似文献   

18.
李咏梅 《文教资料》2012,(23):21-22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在后期的政治剧《山地语言》中塑造了一位不受性别歧视、极富有人情味同时又有斗争精神的崇高女性,但是这样一位值得尊重的女性在被殖民的国土上遭受着不公的残暴的对待。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对该剧中的人物进行定量研究,试图阐释殖民地弱势个体的女性的"他者"身份在剧中老妇人的山地语言的失声过程中建构起来。品特在展现殖民统治的残暴无理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文化冲突之下女性群体渐渐沦为他者的过程,以及本族文化被限制,人们无法享受自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哈罗德·品特是20世纪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的戏剧创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威胁喜剧、家庭戏剧、记忆戏剧和政治戏剧。《回家》是哈罗德·品特家庭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手法在延续了威胁喜剧的艺术特点之外,还融入了家庭伦理等耐人寻味的道德元素。它以荒诞、匪夷所思,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人物关系为主线,以错位失衡的伦理关系作为反映当时社会道德的突破口,从另一层面丰富和发展了荒诞派戏剧的本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归家》中,哈罗德.品特对英国二战后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以及新女性为追求女性身份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作为战后英国新女性的代表,露丝闯进了一个陌生而野蛮的男性领地,并用她的生存智慧在"归家"的历程中充分实现了自我人格,确定了女性身份。此剧是品特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对传统男女关系的内在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