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人类既不能被动的受自然支配,也不能任意支配自然,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协同进化,才能使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本应自觉保护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限制地开发自然,向自然无穷地索取,结果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对人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观念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是由于人类行为失范使然,而究其根源是由于支配人类行为的文化观念出了毛病。要想使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以真正的保护,以便使人类在地球这颗小小的行星上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要以人类在自然中所处的普通而又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基石,对指导人类行为的文化观念进行彻底变革,重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文化观。  相似文献   

4.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类对这种相互关系的认识,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依附和崇拜自然;利用和加强自然;征服和支配自然;警醒和反思自身行为。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警示我们,对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面,资产阶级的利益支配,导致对环境的严重影响。这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恶,要解决和克服自然环境破坏、高消耗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应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在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需要履行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并节制资本和消费.  相似文献   

6.
思想教育大众化、民族化、科学化的方向长春地质学校马忠璞一、思想教育大众化的方向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教育者建立积极健康正确的观念系统,并形成自律能力,以规范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受教育者自觉地与社会、人和自然保持相容的和谐的关系。建立起这种正...  相似文献   

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文化作为人们的观念在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上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历史上人对于自然的态度有过转变,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文化观的转变。文化观是特定时期社会状况,科技水平及人类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一旦形成后又会反过来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和加强它所反映的综合内容,这是由于人类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文化也有演化的过程,它在环境变迁的冲击下变革,这个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及生态环境等。本文分析了人类文化的产生及特点、文化观与人和自然的关系,试图论证建立协调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应当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8.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确切地说,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所谓生态德育,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教育者(教师)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并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从古代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原始统一关系,到近代人支配自然和自然的异化,再到20世纪后半叶,人类意识到自然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奴隶.单从统治与被统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并不能合理、科学和准确地把握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通过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易经>、<道德经>中自然哲学思想的分析,以及美学中对美的理解,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日益显现的环境危机迫切要求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生活,并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观点经历了从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到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的转变。这种观点的转变是在人类重新理解和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所处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恰当关系,并把伦理视野从人扩展到更宽广的大自然,使人类既对自己的同类负有环境义务,也对其他生命物种负有环境义务,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数千年的进程,几乎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奋斗史。人类为了争取适合于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自觉、主动地适应自然、了解自然、改造自然。自工业革命以后,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终于占到了上风,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使得人类终于建立起了繁盛的现代文明社会。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代替了原有的田野和  相似文献   

13.
神话故事是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蛮荒时代的人们凭借幻想支配自然、征服自然而创作的,是人类最早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学的先河。人类先祖借助幻想和想象将自然界万事万物形象化,进行艺术再加工,因此神话故事是远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想象,这样神话故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人类集体意识的烙印,与神话发源地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拟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流传较广,为各自国民所熟知的神话故事,从中分析两国文化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4.
意志和意志力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自觉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在人主动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控制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卢风 《教师博览》2008,(10):50-51
启蒙运动把传统社会指斥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神话和迷信支配的社会。启蒙学者们号召人们“公开地动用自己的理性”,号召人们用知识去驱除迷信,用独立判断去克服盲从。启蒙学者们告诉人们,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上帝,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所谓自然事物就是自然科学所描述的那种事物。自然界是有秩序的,而且自然界的秩序又可为人类理性所揭示。  相似文献   

16.
人对幸福的追求需要内在精神动力,这种动力来于人对自我发展本身的自觉,来自人对生命价值与人生目标清醒的自我意识,来自人对探索与认识世界的冲动与觉悟。只有当人对世界的探索及自身的发展具有理性自觉的时候,才会产生强大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动力,才会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做出不懈的努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贯穿在人类认识、协调、利用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探索人世、处理人世的人文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实质,它们唤起人追求幸福的欲望和需求,激发起人追求幸福的动机和动力,支配和支撑着人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程战穷 《语文天地》2013,(11):43-44
一直以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观照,是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的。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下,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类致力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永远只是作为人类文明的对象、工具而存在。所以,人类总是肆无忌惮地、毫无节制  相似文献   

18.
曹金蓉 《地理教育》2014,(11):27-28
正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正确人地观知、情、意的有效达成是地理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何为人地观的知、情、意?知,即是认识、理解和掌握,是情和意的依据;情,即情绪态度,内心体验;意,即所做的自觉努力,支配行为的力量。根据课标要求,主要表现为能够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形成协调人地和谐相处的基本技能,并自觉投身环境保护的活动中。下面就以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文化自觉作为对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然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形成、人类实践领域拓展及人类实践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文章从实践层面考察文化自觉的发生根源、主要动力,并对文化自觉的螺旋形发生机制做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20.
1.人——物关系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一直严重地依附自然,从而形成人类最初的思维是偏于"天人合一"的自然思维。但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开始由过去的依附自然变为能动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人开始由崇拜外部自然、崇拜超人间的神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崇拜人的理性和技能。在这种背景下,人开始以自然的主人面目出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日趋紧张。在此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起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