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教学中,人性的“自私、善恶”问题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准确界定“自私”的内涵是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客观要求,因此,只有科学理解“自私”的具体含义,把握其实质,才能澄清和纠正学生中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潜意识地理学是继行为地理学之后的一门全新学科, 它弥补了传统行为地理学的不足, 从根本意义发挥了人文关怀的当代学科优势, 继而为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的根本和谐作出贡献。文章在深入研究潜意识地理学这一新学科的核心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指出了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其学  相似文献   

5.
铁凝的中篇小说《对面》讲诉了我"对5段爱情的逃离,认清了包裹爱情的种种欲望外衣,其中尤以性欲为重点叙述对象。"我"对"对面"的偷窥由单纯的欣赏转化为欲望的占有,对"对面"犯下的错误加速了自我反思的力度,意识到潜意识的罪恶感。自我的反省与走向自然的结局,既是主人公对纯真人性的追求,也是作者对人性寄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欧阳子以独特的写作视角,描绘出人性"原始森林"的画面。作者从婚姻恋爱角度入手,探索人物潜藏在心灵深处的隐秘,挖掘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在爱情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缺陷",突出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这也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一种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合人性的治国方略。人是有善恶之分的,而且人是善与恶两面性的统一。但善恶并非人的本性,而是人类后天的养成和需要,这就为我国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供了理论的根源依据。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对汉中可谓情有独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对诸葛亮的文化价值人格、现实人格和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汉中独特的自然地理、民情习俗成为这种人格和精神的承载体。这是文化的真实、哲学的真实、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人性的解蔽与整合角度来看,《金瓶梅》作者的人性观具体体现在自然性的揭启、德性的警示和理性的回归、人性的二元张力关系与整合趋向、人道主义关怀四个层面,其“回归理性与德性”的思想倾向尤其突出,可见《金瓶梅》作者有全面的并不偏颇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1.
针对跨栏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运用科学的时空观和运动技术的学习理论从时间与空间方面对跨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旨在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跨栏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她以其细腻的观察对人性进行了大胆的披露,也考验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精神承受能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独特的心理世界,刻画了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深层揭示了曲折摇曳的人性迷宫。  相似文献   

13.
张承志的生命实现过程和自然紧密相连,大自然在其中起着见证、对手与中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阐明了人的产生、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的未采也必然受制于自然选择;但是,由于人类能力的增强,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包括人体自身),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变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探讨。马克思独辟蹊径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通过实践不断拓展、完善、提升的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根本规定,解开了人的本质之迷,实现了人的本质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6.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文认为人性本质是利己心,利己心本无善恶,善恶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善行恶行只是实现利己心的手段。因此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人性不存在普遍的善恶。教化的目的,就是要教人用善的意志和手段实现利己心。  相似文献   

17.
田露 《海外英语》2011,(8):321+328
The love is the topic of the abyss of time of mankind, but inhibits in the asceticism of western religion under, the love often takes a tragedy color. In the western literature work depiction concerning the love of clergy, then there is the aggro of "human nature" and "divine nature". This text tries to explain west from three works religion bottom of love tragedy.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与自然的历史状况,现实矛盾以及当代困惑等方面分析,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历史和现实反思的结果,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求人类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姚倩 《培训与研究》2010,27(3):60-6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最本质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它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关系,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历史的人只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度",尊重自然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持久地生存下去,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奠定基础。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对于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名著《巴黎圣母院》旨在控诉“宗教的桎梏”。克洛德·浮罗洛在宗教境遇中的人生悲剧 ,深刻地表现了宗教对于人性的压抑与扭曲 ,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主旨。而这一点在以往是未得到足够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