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含 《大观周刊》2011,(30):202-202,134
民族唱法是一种中西演唱方法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它更多的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歌,曲艺,戏曲演唱艺术的精华,因此,对其传统演唱艺术的探索与了解是我们每个声乐学习者必须去做的,同时.对民族唱法的独特的歌唱技术的掌握,对其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将使演唱者能够更好的演绎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民族声乐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段。出土于河南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深刻的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对于音乐的研究已经深入到音乐的整体音质效果当中。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美声唱法是结合了传统音乐的演唱的精华同时吸收了西方音乐演唱理论,在新的社会欣赏眼光下的声乐唱法的新形式。本篇文章将从现代媒体与民族声乐传播的角度着手,系统的介绍了现代媒体在传播民族声乐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两年一度的“电视歌手大赛”,一直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大家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许多文化知识。歌手们分别用大家熟悉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各有各的魅力,令欣赏者如痴如醉。尤其今年,业界又推出一种“原声态唱法”,更具  相似文献   

4.
浅谈李玉刚《新贵妃醉酒》的演唱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观周刊》2013,(1):27-27
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歌将李玉刚的特点向众人展示。李玉刚在中国歌坛上有着独有的特色,他将民歌、舞蹈、京剧、流行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表演也将中国的民族艺术、传统戏曲披上了时尚的“外衣”, 他的唱法不仅仅是局限在一种唱法上,而是将许多种唱法融合在了一起,例如:民族、通俗、京腔等,但让人听起来并不觉得很奇怪而是感觉到了一种新型的时尚唱法,可以说李玉刚跨越了传统与流行、歌曲与戏曲的界限。他男扮女装的形象更是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发扬中国的传统作曲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黄婷 《大观周刊》2012,(6):61-61
声乐演唱中,无论是哪种唱法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而视唱练耳是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也是学习声乐的基础课程。学习好视唱练耳,不仅能提高掌握和运用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到声乐学习中去,以提高声乐演唱的音乐表现力与创作力。  相似文献   

6.
李宁 《大观周刊》2012,(11):75-75
声乐艺术是以技法的延伸革变为其主要发展标志的。回望历史,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远古至隋唐,声乐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还未揭示歌唱的本质特征,总体上属于启蒙时期;宋元明清,声乐以戏曲、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追求“气、字、声、腔”的合理操控。在认识程度上处于技术开发期;民国至现代,声乐以歌曲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借鉴了西方的技术理论,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步入了技术飞跃期。至今,民族声乐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价值,意义重大。本文从民族声乐发展概况、民族声乐的重要地位、如何做好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探讨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对于民族声乐历史价值研究方面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档案与社会》2003,(4):27-27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在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中,蒙古族歌曲《赞歌》是由著名歌唱家胡松华演唱并一举成名的。那么,胡松华是怎么唱起了蒙古族歌曲,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又是谁给他指教的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流行乐坛出现了一股中国风热潮,拓宽了歌曲创作的范围,不少流行音乐人在音乐创作中不再单纯停留在现代人的情感基础上,而是回到历史中,挖掘国粹的魅力,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一系列带有古典韵味的流行歌曲应运而生. 所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歌词选材古诗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的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的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情感的输出渠道,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用音乐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段。声乐演唱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分支,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演唱盛行的当下,如何借助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一项新的任务和使命。本文即针对声乐演唱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和阐述,加深人们对声乐认知的同时,也为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献计献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如何克服声乐演唱中紧张的歌唱心理,是涉及声乐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内容。声乐演唱过程中心理的调节能力,对于声乐演唱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声乐演唱中歌曲的思想情感是用音乐和语言来表达,对于初学声乐演唱的学生而言,紧张的歌唱心理是在所难免的,怎样能够克服紧张的歌唱心理,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是学生们和老师们共同努力追求和探索的课题。文章着重通过声乐学、心理学的双重角度阐述紧张歌唱心理的产生、克服、解决,最后达到游刃有余的最佳歌唱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梁珺 《大观周刊》2011,(9):85-86
声乐艺术是一项讲究科学的艺术门类,分为“三种唱法”,即“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但从其自提出至今,争议和讨论二十年来一直未曾间断,三种唱法的定义是从它的狭义的角度来将其归为三类,“美声,民族,通俗”即“三种唱法”的划分,始于八十年代初上海的一次歌唱比赛,后被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采纳。此后,全国各地举办的声乐比赛也仿效此种分类法,“三种唱法”已约定成地成为无论是“专业”还是“业务”进行声乐比赛的划分规则。  相似文献   

12.
董雷 《传媒》2021,(14)
声乐艺术是一种以人声音调为表现手段,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声乐艺术形态作为表现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有机体,在题材、体裁、行腔等方面表现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内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在梳理了中国民族音乐悠久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世界声乐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发展现状,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探讨了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策略及民族化发展路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云  曹金 《传媒》2021,(11)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契机,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中国声乐艺术印刻了传统文化的标记,体现了民族艺术创作者的非凡智慧,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助力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海外传播.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探讨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阐释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现状,提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该书重点突出、结构完整、理论性较强,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声乐教学中,教与学之间充满了心理活动的特征。在歌唱时,只有集中注意,才能保证歌者感受歌曲形象,才能深刻的 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与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乐府传声》是我国较早的系统声乐理论名著,为清代著名声律、词曲学家徐大椿所著。徐大椿的演唱既体现出清代昆曲演唱的艺术特色,又对清代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极为深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与信仰、性格、心理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动力,也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和文明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谓中华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①  相似文献   

17.
黄晓 《大观周刊》2011,(5):112-113
黄自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主要为声乐作品。大致可分为以现实题材为主的爱国歌曲和以优秀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爱国主义歌曲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民族性。体现在传承传统曲调、诗词节奏等方面。此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也富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高燕 《大观周刊》2011,(35):16-16
从伦理思想的角度看,儒释道三教的精神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所体现的是生活的根本秩序、行为的价值取向和生命的内在追求。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它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大众心理上的积淀与自觉,它是儒释道三教伦理思想的融汇对中华民族长期熏染、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不仅形成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民风民俗。这种民族美德经历了五千余年的实践考验,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爱国爱家的强大凝聚力,培养了勤劳善良、勇敢刚毅、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这种传统美德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当前,我们中国人民正处在一个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了实现进入21世纪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高度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需倡导和弘扬这种民族美德。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中小学生做起,因为他们是21世纪的建设者,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正>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使毛泽东的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中华民族精神由传统向现代的转轨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