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人买履》里,有“至之市”句。课本(初一一册)上译“等到去集市”,“至”到,等到。之,往,去。大部分文言读本、参考资料上,都把“之”译为“往”,“去”,划作动词(见《初中语文辅导》,《古代作品讲析》《中学古文译注》等)。这样,“至之市”就显得有点费解,就是把“至之”理解成同义词合用,我觉着也有点  相似文献   

2.
看了《人民教育》五月号《关于考試的几个問题》,觉得确有通过討論取得一致的必要。現在我就“突然襲击”問題談談自己的意見。九年前,我还在讀初中的时候,有一位教生物的王老师是个搞“突然襲击”的“专家”,他常常在讲課中途突然停住,从口袋里摸出一堆試卷来,慢条斯理地說:“現在,請同学們  相似文献   

3.
常猛 《师道》2010,(4):27-27
今天放晚学的时候,刘诺乐呵呵地跑到我跟前,问我“夏天”的“夏”字草书怎么写。我听后先是一惊:她怎么会问我这个问题呢?是不是我以前给他们讲过,现在想拿来考我?我们班的孩子知道我的记性不太好,所以他们经常会拿些我以前讲过的东西来考我。  相似文献   

4.
我校从2002年开始至今,逐步推行教学与考试两条线双轨运行的“教考分离”机制。这里所说的“教考分离”,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从基本内涵上讲,是指各学科任课教师平时的“教”与学生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考”实行背靠背分离式考核评价的一种方法,主要以《实施性教学计划》和《学科考试大纲》为载体“双轨”运行;从“教考分离”扩大的外延上讲,是指我校还通过其它几种渠道的探索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教考分离”这个题目。我校之所以推行“教考分离”,其动因和指导思想有二:一是针对近几年我校招生人数增加幅度较大,而专职教…  相似文献   

5.
常猛 《教师博览》2011,(1):44-44
今天放学的时候.刘诺乐呵呵地跑到我跟前,问我“夏天”的“夏”字草书怎么写。我听后先是一惊:她怎么会问我这个问题呢?是不是我以前给他们讲过.现在想拿来考我?我们班的孩子知道我的记性不太好.所以他们经常会拿些我以前讲过的东西来考我。  相似文献   

6.
完美搭档     
新同桌是“壁虎” 新学期开学,我哼着《菊花台》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已经有人了。 把书包往课桌上“咚”地一放,我恶狠狠地说:  相似文献   

7.
喻欣同志的《“欲以客往赴秦军”注释异议》(载《中学语文》一九八六年第九期)一文对“欲以客往赴秦军”中的“以”解释为“带领”提出了异议。喻文认为句中的“以”应解作介词,作“凭借……身份”讲。笔者认为“以”字当作“带领”讲。第一,把“以”解释为“带领”,在文言中不乏其例。例如: ①既陈,以其属驰秦师,死焉。晋师从之,大败秦师。(《左传·文公二年》)沈玉成《左传译文》  相似文献   

8.
我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五年制第七册)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段话中“眺望”一词用得不恰当,因为“眺望”是站在高处往远处看。课文讲董存瑞站在旱河的桥下,地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刘心武潜心红学,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了红学中的“秦学”分支。他曾这样说:“我通过秦可卿入手来研究《红楼梦》,又因为我前面很多讲都是讲秦可卿,所以有的人就误会了,以为我就是研究秦可卿那么一个人物,其实不是的。《红楼梦》是一个艺术宝库,一个思想宝库,一个文化宝库,一座巍峨的宫殿,我从哪个窗口往里望更好呢?我迈过哪一道门槛走进去更好呢?我个人先选择了秦可卿  相似文献   

10.
近读中学《语文》文言文,感到有几处注释未必妥当,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正于大家。初中四册《西门豹治鄴》“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注:“以,这里相当‘以及’、‘还自’”。“以”当“以及”讲,就我们目前所具备的辞书看未见先例,古代汉语中,已自有“以及”一词,如:“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候谁纳我?’”(《左传文公十六年》)即使硬把这个“以”当“以及”讲,也讲不通,我们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善于批评     
尹莹 《宁夏教育》2010,(7):109-109
这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周的音乐课,是七年级(10)班的音乐课,内容是学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当我正在声情并茂地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时,突然“吱”的一声怪音,打断了我的讲话。我向发出怪音的方向瞪了一眼,没有理会,继续往下讲。我刚讲了几句,突然“吱”的一声又发出来了,我的脸马上由晴转阴,用严厉的目光扫视了教室一圈。大声吼道:“谁发出的怪音?”课堂上的空气马上凝固了,半天,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11期发表的祁伟君老师的《中考不该“两考合一”》(下称“祁文”)一文,对初中的毕业与升学“两考”应该分离问题讲得颇有道理。不过,如果按照祁文的主张去具体实施,却又存在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考之前,我疲惫不堪,几乎“崩溃”。我的“崩溃”是由女儿引起的,去年刚进入3月份,念高三毕业班的女儿就患上了“忧虑症”和“恐考症”。半夜12点就频频往家里打电话,哭诉她整夜失眠,上课时脑子一片空白,听不进老师的讲课……女儿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地哭诉,这边的我心急如焚,安慰鼓励的话说了半个多小时,以为女儿的心情会好一些,可是到了第二天半夜,女儿在不到一个小时内往家里打了三四次电话,把我急得心都碎了。第二天请了假去学校找女儿的班主任,讲了女儿的情况,班主任也说我的女儿最近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并说要找她谈心。有一次,我当着女儿…  相似文献   

14.
陆秋华 《教师》2011,(18):61-61
试卷评讲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试卷评讲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否,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考试的成败。教师评讲试卷,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是让学生明白“考我什么”,是将学生被动地埋头做题变为主动地审视答题,  相似文献   

15.
樵夫     
常言道:“魅力源于个性。”印象中最有个性的老师非樵夫莫属。樵夫,姓王名光楠,又名江湖艺人,教吾等中国古代文学也。王老师上课,教材一本,没有教参和教案,甚至也不按照课本的顺序来讲。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再到周邦彦《兰陵王》“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  相似文献   

16.
《中史参》开辟“商榷与正误”、“教材谈丛”已非一日,与其他栏目相映生辉,使《中史参》的“科学性、导向性、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表现得更充分。将某一栏目,尤其是“商榷与正误”栏目编成专辑,并不辞烦难按课本顺序编排,编辑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就像《中史参》的名声一样昭然于世。在2000年第6期中收有我6条“商榷与正误”,这让我始料不及,获悉后又有点受宠若惊。实事求是地讲,本人教学多年,教学之余,笔耕不断,其间在他刊形成铅字的也有多篇,惟独没有叩开咱《中史参》的大门,往《中史参》投寄“商榷与正误”条目时…  相似文献   

17.
去年,有幸游了一次黄山,饱览了祖国的大好山河。特别是因为我熟悉了徐霞客再次游黄山的足迹。将他当时游览的方向、路线,所观赏的景物特色,都处处留了心,所以后来讲解《游黄山记》一课时,我能准确地边画边讲,竟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件事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眼界开阔,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利的。首先,因为我亲自观赏过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大自然杰作,教学时那种喜爱黄山之情就自然溢于言表,语言就显得更有感染力。我想,一个人如果没见过大海。就很难讲出大海的气势,更无法讲自己如何迷恋大海;没有攀登过险峰,若讲有关历险的胆量和毅力,语言势必贫乏枯涩,苍白无力。其次,讲自己熟悉的东西,心里就比较有底,可以讲得实在,讲得具体,讲得生动。没有去过梅雨潭,对《绿》里所说的方位,充其量只能说个大概如此,效果自然要差。《游黄山记》中“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一句,“一路奇景”是简笔,只有亲自看过那里的蓬莱三岛,一线天等引人入胜的实景,才会体会景色的魅力在哪里,“奇”在何处。只有亲到文殊院前“四顾”一番,才可以讲清“奇峰错列,众壑纵横”中的“错列”、“纵横”的实际含义是什么,而不致仅仅按词典上的意思一般地解释一下即罢。  相似文献   

18.
“大圣本渔人子” ——孙悟空续考 我在《论孙悟空的神话演变》一文中,列举诸种事实,力图证明孙猴子是中国货,而非舶来品,往上推到了《山海经》上的猴族本家夸父,中承善盗人妻妾的申公侯,结尾是鲁迅先生早已考证清楚的无支祁。凭着这一点常见的资料,我竟然斗胆向季羡林先生为首的“哈努曼派”提出了挑战。本文是前文的补充,观点依旧:国货说。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种意見:考試应該事前通知学生,否則就是“突然襲击”,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最近讀到六月十五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拿出活的样子来》这篇报道,得到很大的启发。我认为“突然襲击”式的考試和“最后通牒”式的(事前通知的)考試同样是可取的。先让我引述上面  相似文献   

20.
惠特森先生教六年级《自然》,上课的第一天,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作“猫怪”的生物,是一种不适应生存环境的夜间活动动物,已在冰河时代绝迹。他一边讲,一边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我们都做了笔记,然后小测验。当他把试卷发还我,时我大吃一惊。每个答案上都是一个老大的红X:考砸了。这一定是出差错了!我完全是按惠特森先生讲的那样解答的呀!接着我了解到,班上所有的人都考砸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