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沉子是学生学习浮力时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图,塑料可乐瓶中倒悬的小玻璃瓶称为浮沉子。当用力捏可乐瓶时,浮沉子下沉,当松手后,浮沉子又会上浮,直到漂浮于可乐瓶中水面为止。似乎手压塑料瓶时,浮沉子就下沉;手松以后,浮沉子就上浮。实际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六节"浮力的应用"教学中,浮沉条件中的悬浮实验通常是让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但是,该实验对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稍微多放一点盐鸡蛋就会上浮,多加一点水鸡蛋又会下沉.笔者回想在家中洗杯子的情景,发现倒扣在水中的杯子可以浮在洗碗盆中,但用力一压后,它们又沉下去了.受此现象启发,笔者用倒置在水中的小瓶子实现了浮沉条件的教学. 一、实验原理 改变浸入水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实现物体在水中上浮、下沉与悬浮. 二、实验器材  相似文献   

3.
一、浮沉子浮沉子是初中教材中一个颇有趣味的实验。不过,它的原理却不像它自身那样简单。如图1,用手指向下压橡皮膜时,气体1的体积变小,压强增加,浮沉子原来所处的那种平衡态被破坏,液体被压入浮沉子内,而气体2由于体积缩小压强增大,而达到新的平衡。同时,由于气体2体积缩小,浮力也相应地减小,浮沉子下沉。反之,浮沉子上浮。  相似文献   

4.
浮沉子实验生动有趣,照一些书上的叙述:“手指按橡皮膜,浮力减小,浮沉子下沉;手指脱离橡皮膜,浮力增大,浮沉子上浮;手指用力适当,浮沉子停留在水中”似乎演示很简单。事实上,若实验条件取得不当就难以控制浮沉子的浮沉而使实验“失灵”。对此,本文将就浮沉子浮沉的物理过程及规律作一粗浅分析。浮沉子实验的一般装置如图1所示:E为橡皮膜;C为玻璃管;D为浮沉子玻璃壳;K_1为被E封闭的气体,初始时体积为V_1,压强为P_(10);K_2为封闭在浮沉子内  相似文献   

5.
本文我们研究了IYPT2021赛题中的第六题“不可逆转的浮沉子”。通过实验和理论建模计算分析了恢复气压后浮沉子不能上浮现象,利用tracker软件分别动态和静态地测量了临界深度值,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正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科书就浮沉条件知识设计了"盐水浮鸡蛋"实验,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让新鲜鸡蛋悬浮很难成功。在漂浮情况下,加入清水后鸡蛋就会马上沉到烧杯底部;在沉底情况下,加浓盐水或食盐,鸡蛋有时会一瞬间上浮至漂浮,有时则始终上浮不起来。一、教材实验不足1.教材实验设计的意图是,新鲜鸡蛋重力不变,通过加食盐或清水调节液体密度,从而改变浮力来控制鸡蛋的浮沉。但存在的问题是,在沉底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中,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下沉的例子很常见,上浮、下沉的实验也简单易操作,但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的实例却非常少。教材上采用"盐水浮鸡蛋"实验作为例证,可做过该实验的教师都知道,要使鸡蛋上浮很容易,但要使鸡蛋悬浮就很难操作了,因为在该实验中加盐的量不好把握,且食盐在水中溶解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虽然玻璃棒搅拌可加快溶解,但这样又会影响我们  相似文献   

8.
浮沉子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即好玩有趣又有探究意味。有教材在“沉和浮”的资料库中介绍了利用笔帽和橡皮泥制作“浮沉子”的方法,但这种制作方法不易调节,且橡皮泥时间长了也会“化”在水里。我们找到了一种材料,制作更简单的浮沉子——吸管浮沉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第二册中的第二课《浮与沉》如何使学生理解:“只有给上浮的物体增加足够的重量,才能由浮变沉。”我采用了充分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的教法,取得子较好的效果。 一、动脑筋想办法。首先我让学生想:怎么办才能使大槽中的塑料瓶由浮在水面变为沉到水底?当时,学生想出了三种方法:①在瓶内加水②在瓶内加铁块或沙子等重物;③在瓶颈处挂上重物。显然,学生考虑到了只有添加重物小瓶才能下沉这一层,而没有考虑到要“添加足够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课本第六章关于物体浮沉条件是由下面现象引出的:“既然物体在液体中都受到浮力,那么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在水里却下沉呢?钢板在水里会下沉,而用钢板制成的轮船和舰艇却能浮在水面上呢?”由此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出浮沉条件。可浮沉条件的前提条件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前面所说的轮船和舰艇,却并不满足此条件,教材上的实例与结论不相符合;后面的实验:  相似文献   

11.
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钢板在水里会下沉,而用钢板制成的潜水艇,在水里会潜水(下沉),也会上浮(图1),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浮力(F浮)和它受到的重力(G物)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裴建华 《物理教师》2006,27(6):0-30
鱼体内的囊状组织——鱼鳔,在鱼的浮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多数人认为,鱼鳔的扩张与收缩是实现浮沉的直接原因,即鱼向鳔内充气,使鱼鳔的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鱼就上浮;反之下沉.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做一个推论,看看鱼上浮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对科学概念的“误解”是指儿童对一些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或对科学现象的错误解释。儿童本人非常坚信他们的理解和解释是合理的。例如,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及其原因的解释时坚信:物体重下沉,轻上浮;实心的物体沉,空心的物体浮。  相似文献   

14.
王建新 《考试周刊》2014,(34):155-156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最后一节新课,是对前面力、力和运动、压强与浮力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这一现象出发,提问学生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得到结论,然后用二力平衡条件对漂浮、悬浮两种状态进行分析。考虑到学生即将升入九年级,对他们进行  相似文献   

15.
演示物体浮沉的实验虽然很多,但大都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不能有效控制,使物体既能单独展现浮、悬、沉三个物理过程,又能使此三个过程连续循环进行;二是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自身重量增加减小(仓内进水和排水)的过程,不能把物体的浮、悬、沉现象与其原理结合起来。我制作的“浮沉原理演示器”既克服了上述两点不足,又取材容易.构思新颖,制作简单,实验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6.
新版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一课 ,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时 ,讲了 4种现象 :上浮、下沉、悬浮、漂浮 ,其中的上浮、下沉、漂浮这三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 ,但悬浮这一种现象很少见到 ,为了让学生能观察到这一现象并能理解悬浮的条件及含义 ,我在讲授这一课时 ,特此做了如下实验 :1 实验目的观察悬浮现象 ,理解悬浮的条件及含义。2 实验器材一个小刀、一小段蜡烛、漏斗一个、盛有适量的酒精和盛有适量水的瓶子各 1个。3 实验步骤3 1 用小刀将蜡烛削成一个小球 ,能装进盛有适量酒精的瓶子里 ,装入后 ,可以看到蜡烛小球…  相似文献   

17.
浮力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受年龄小,心理尚未完全发展和认知阶段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科学的概念的障碍,给教授浮力带来一些困难。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我们可以增加两个浮力的小实验,其一是用手掌将浮在水中的乒乓球压入水中,使手掌感觉到浮力的存在;其二是手掌托起一个密度比水略大的小球从空气中到水中感觉浮力的存在。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相似文献   

18.
在低年级儿童心目中,观察实验是游戏,是玩。凡是有观察实验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如在教学《浮和沉》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浮,什么是沉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周围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会沉,哪些会浮呢?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后告诉老师。这时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抢“头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紧接着是浮沉知识的应用:怎样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相似文献   

19.
谈“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探究用的材料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供科学学习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课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怎样的材料?何谓“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下面以两案例入手,对材料的“结构性”进行诠释。案例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的沈跃群老师在2001年4月上《水的浮力》这一课,他向学生提供了泡沫塑料块、木块、石块、瓶子、橡皮筋、钩码、气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当学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规律后,沈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选材料,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有的学生用泡沫塑料块或木块把沉在水…  相似文献   

20.
树1如图1所示,·一个空心球置于水中,恰能悬浮,沿虚线将其分成大小西部分,则:()A小的部分上浮,大的部分下沉;B.两部分仍保持悬浮;C.小的部分F沉,大的部分上浮;D.物质密度未知,不能判断.解析本例主要考查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知识点,由空心球悬浮可知,特别是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