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周大新小说中,比民俗文化更具审美价值的是其主要人物在苦难中所表现出来的韧的品质。尽管现行的道德价值系统似乎不容易接纳这种韧性拼搏精神,然而,其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正是缘此生成,叙事特色表现为骨干多,枝蔓少,故事情节快节奏向关推进。  相似文献   

2.
在周大新的小说创作中,《预警》是第一部以军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尽管作品表面上所聚焦的是当代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和反恐斗争,然而却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人性的弱点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凸显的精神危机都成为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点,同时这种思考和探索紧贴当下的社会环境,将个体的精神世界放置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中予以观照,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周大新积极介入生活的态度,是作家自身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的表现,在市场化的语境下,他的这种坚守和努力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3.
周大新《安魂》这部对话录,实际上是一个灵魂的独语,在深情的人生回忆与奇异的天国想象中,流露出其浓郁的父爱和宗教情怀。周大新的宗教情怀富有终极关怀、救赎色彩和人文精神。从中西宗教文化传统来看,周大新的宗教情怀具有应激性和动态性,还不够深远澄穆,然而,在当下文学语境和新文学传统中,《安魂》都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4.
作为南阳盆地的守望者,由军营走上文坛的盆地之子周大新用他的盆地文化系列小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盆地子民真实生存状态和真切生命体验的画卷。在他的一些盆地小说中,通过对女性命运悲剧的展示与剖析,以理性的眼光观照与审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矛盾冲突,这就使得周大新的盆地文化系列小说在带上浓郁悲剧色彩的同时也担当了重建传统文化中民族素质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成长于中原大地上的优秀作家,周大新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文化精神。在创作中他不仅自觉担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而且还塑造了一系列能体现儒家人格理想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他还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另外,他的小说对家族文化的全面展现和深刻反思也极富儒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周大新是一位充满温情的作家,他的作品平实却有深度,较为真实地展现了病者在疾病世界中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爱情、亲情、生命等多种伦理问题.周大新的疾病叙事不是单纯的道德评价,而是书写了复杂的人性感受.他用多种叙事手法,通过疾病叙事,叩问人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7.
唐孔颖达所撰《周易义赞》始以《周易正义》刊行。从宋至清,《周易正义》又题作《周易兼义》。后人对其间缘由多所探究。清代学者阮元认为《周易正义》之所又题作《周易兼义》,是因为宋人将单行之义疏与经注合刻题称“兼义”。其说源流清晰,与诸家著录相合,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8.
都市与乡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地域空间,周大新以一种介入现实的努力发现了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都市和乡村成为了叙述的重心。在商品经济时代和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当代社会生态越来越多元,同时在繁荣与狂热的经济浪潮席卷下,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失效和共同信仰与伦理道德的失范所导致个体的孤独感和人际间的信任危机共同指向了生存的焦虑。都市与乡土是两个不同的历史和现实维度,同时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场域,人口流动使得彼此之间存在着极强的互动性,在这样的互动中也正好可以窥见那些"失落的美好",周大新小说中的现实针对性正是由此而生发对出个体焦虑感与时代的忧患意识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南阳盆地的神话说到底是一则关于爱的叙述,当“爱”变成宗教,就产生悲剧,南阳盆地的文学世界里始终氤氲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迥然不同于传统史诗型叙述,周大新的非历史叙述在《第二十幕》里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0.
南阳盆地作家周大新在文坛上口碑非常好,他为人善良、谦逊,曾被很多的朋友、作家称作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作家,“他性格平和,脾性温婉.与世无争,恪守中庸,重然诺,重友情,与这种人交往作为男人安全,作为女人幸福。”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位性格温婉、善良的盆地赤子却用自己手中的笔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盆地子民之间血淋淋的复仇故事,同时也展现出在这些盆地子民身上所遭遇的痛苦以及多传统文化中“恶”的一面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周大新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他的故乡南阳盆地,对南阳盆地的认知是周大新创作的源泉,其作品为中国地域文学增添了新的力量。同时,周大新的南阳叙事又表达出了他对乡村现代化道路的温情探索,表达了自己的乡村理想,对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周大新和他的乡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年阳春的一个周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处创作室专业作家周大新老师,上午刚在静谧的河南省文学院新馆作完文学讲座,下午又应邀在郑州购书中心签售他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优秀长篇  相似文献   

13.
周大新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南阳盆地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盆地观念的持守和对盆地的认知是周大新创作的源泉。兼具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特质的南阳盆地,使周大新的小说具有非同一般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对这个特殊地域的读解与探索,增加了周大新小说可阐释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4.
《诗经·卫风》因爱情诗居多,常被研究者指为“乱世之音”、“靡靡之音”。然而,透过这些情诗,后人也可以一窥两周时期的风土人情。以《卫风》为基础,可探寻当时人们的婚恋习俗。  相似文献   

15.
人物:周朴园 年龄:五十五岁 相貌:鬓发已经斑白,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梳到后面。脸呈着银白色,腮肉松弛,眼眶略微下陷,带着椭圆形的金边眼镜,一对沉鸷的眼在底下闪烁着。  相似文献   

16.
周大新的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男女失衡的两性世界.对于女人的心灵探索、命运展示、苦难剖析已成为他观察与把握社会、历史、人性并进入文学创作的一个视角和切入点,也是他心灵的创造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习》2001,(9):33-33
  相似文献   

18.
《伤逝》与《寒夜》两部爱情婚姻悲剧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更是相仿。如果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来考查,那么汪文宣、曾树生就是涓生、子君生活到40年代的身影。本文从对两部作品整体性观照中,探究造成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深层原因,拨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外在因素的迷雾,揭示人性中的“自利”是婚恋悲剧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江婕 《教育教学论坛》2012,(Z2):273-274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银饰》中很多地方充满间离效果。尤其是在作品的结构、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对死亡描述三方面的间离效果尤为强烈。  相似文献   

20.
周大新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始终怀着“为了人类日臻完美”的审美理想投身创作。无论是展示与剖析丑陋的国民灵魂和畸形的人际关系,还是揭露都市社会的被“物化”、精神的边缘化,都表达了作家对国人精神生态的忧思和拷问,对建构理想的精神生态范型的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