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论中国儿童福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儿童福利具有普遍性、发展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与功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中国现代儿童福利观包括从社会功能出发与从儿童权利出发两种基本观念。以现有的国力和发展水平,中国儿童在整体上享有的福利表现出相对充分的特征,并逐渐走向法制化和社会化。但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必须纳入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予以特别重视,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某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儿童观。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的童话作品来分析其儿童观,以归纳出儿童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历程,并简要分析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历经百年,其发展的一大动因是翻译思想的演变。本文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百年来数个代表性译本的副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从译者所持有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以及儿童文学翻译观三个层面考察儿童文学译者的翻译思想,探究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特征与原因。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动因推动之下,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思想在百年来呈现出曲折渐进的演变历程,由五四时期的“儿童本位”到30年代后以工具性为特征的“现实本位”,继而发展到新时期对“儿童本位”的重新认识和再出发。本研究旨在以史为鉴,反观当下,梳理儿童文学翻译思想,促进相应翻译规范的提升,进而推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方自然主义儿童观是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演变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时期的自然教育家都对儿童观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贡献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颇具"自然主义"特色儿童观。它不仅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而且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一位曾经较长时间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亦颇有见地:基于他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儿童观、父母观及其传统文化层面的考察,在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提出了要理解儿童、指导儿童和解放儿童的思想。他认为,应当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去理解儿童,从正确的儿童观出发去正确地指导儿童,从摈弃传统教育观出发去解放儿童。鲁迅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这些认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今天儿童教育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儿童、正确地指导儿童、理性地解放儿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儿童观是教育理念的基础,儿童观的演变必然会导致教育理念的变革。历史上儿童观大致经历了由成人主义儿童观到自然主义儿童观再到人本主义儿童观的发展历程,相应地教育理念也经历了由按照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到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一致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依据对儿童观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推论,即将出现并已初见端倪的儿童观是复杂性儿童观,由此应采取丰富的富有弹性的复杂性教育。  相似文献   

7.
论儿童教育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儿童观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与此相应,儿童教育的任务就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灌输给儿童.而现代儿童观则认为.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实现其成长的.传统教育是学习取向的,现代教育是成长取向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儿童及其成长更重要.除了现代儿童教育观念,我们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8.
《申报》的儿童副刊是上世纪30年代创办的一种儿童读物。从其刊载的大量文本及图片内容来看,它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成人的儿童观。一方面成人以儿童为民族的继承者、国家未来的主人,向其灌输抗敌爱国思想,宣传科学知识和强身健体意识;另一方面成人也认识到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语言、思想和行为,因此应注重儿童本体的发展。这两种思想相互融合,以期让儿童成为民族和国家的优秀继承者。  相似文献   

9.
朦胧的群像——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人物形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现,是五四时代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就。但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出现的却是大量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过强的“社会角色”意识,这导致了中国儿童文学中作家主体性的缺失,并进而导致作品中类型化的成人人物形象和类型化的儿童人物形象,这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因此,在强调“儿童观”的同时,反省我们的“成人观”,走出“成人本位”的观念误区,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教育思想常被教育史学界誉为教育重心从成人转向儿童的重大转折,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由此形成了流传百年的美丽“神话”。借鉴儿童史、社会史等学科研究成果,从儿童服饰、儿童艺术、成年人对儿童的态度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等来看,14—18世纪欧洲社会在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说明欧洲近代儿童观变迁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并非是卢梭的先知先觉。从卢梭教育思想对1819世纪欧洲教育的影响来看,教育史上这一所谓的“哥白尼革命”,不过是一场因崇拜卢梭而虚构的“革命”。虽然卢梭曾对西方教育的历史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人为夸大这种影响并无助于科学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1.
儿童观的转变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儿童观的转变与杜威的研究有重要联系。杜威从美国社会的变革出发,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被动发展的原因,批评了旧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培养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并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杜威的儿童观和教师教育的观点对于我们改革教师教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种类齐全、花样繁多的儿童游戏活动。古人是怎样对待儿童的这种主要生活方式呢?目前我国幼教界的游戏实践状况是否与古人对待游戏的观点与态度存在一定的因袭性?本文试图对我国传统儿童游戏观的特征进行梳理,总结我国传统游戏观的特点,揭示其成因,并分析其对当前学前教育界的影响,力求做到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真正把游戏当作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尊重儿童游戏的权利,使儿童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一、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的基本特征儿童游戏观是人们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和观点。我…  相似文献   

13.
现代儿童观视儿童为“未完成的成人”,认为存在着统一、普遍的,依某种固定的阶段和顺序持续发展的规律。后现代儿童观反对现代儿童观对儿童未发育好、依赖成人的建构,认为儿童是自己生活的有能力和有见识的专家,是权利的持有者和意义的创造者,和成人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发展过程。前者倾听幼儿的方法经历了从皮亚杰的临床检查法到运用专业的观察评价工具观察儿童的发展历程。后者则发展出了以马赛克法为代表的“儿童友好”的系列方法及方法的组合。尽管两种儿童观及其倾听儿童的方法迥异,但在教育实践中为促进儿童的最大发展和确保儿童最佳权益,教师可以基于现代与后现代儿童观及其各自所发展出的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一定信度效度的专业观察评价工具,结合幼儿的表征能力,科学有效地倾听幼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王晶 《文学教育(上)》2008,(13):126-128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跟成人的关系,儿童心理,儿童的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成人,而创作客体,也主要是指向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成人在创作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会将自己的儿童观传达给读者。因此某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时常跨越儿童认知阶段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去评价儿童思想和行为,将儿童的思维、行为成人化、道德化、人格化,无限夸大了儿童行为本身的社会道德意义。造成了对儿童行为的误判。对成人认为的不良行为采取“强力”和“高控制”的方式惩罚,这些都给儿童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隐患,有的还造成了无法挽救的人间悲剧。对此,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运用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才是纠正成人思维对儿童行为误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暗示了这个社会的内在气质和发展动力。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处于历史的上升期,英国人对待自身以及自己民族持一种空前的自信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当时的儿童观上则是对儿童的赞美。但基督教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人们的心灵,造成儿童观上的自相矛盾。无论相信儿童的纯洁还是罪恶,培养合格的下一代是所有成人的追求目标,这促进了维多利亚时代教育理念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方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儿童到发现,重视儿童的过程,儿童以及儿童的世界被成人所关注和尊重.儿童观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以及儿童自身的发展,但就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很多还是儿童观的问题,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推进到实践层面,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为批判传统旧教育而提出的思想,属于一种破旧立新的观念."五四"运动时,其思想进入中国并开始对中国思想界、教育界、文学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儿童中心论"就是要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教师、教科书等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而运转.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界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其一是形成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其二是推动了现代儿童小说的原创进程.特别是"启蒙教育"主题儿童小说初露峥嵘,成为中国儿童小说在现代生成的第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