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欢 《地理教育》2013,(Z1):34-34
<正>一、用创新思维理解和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地理教师首先应该把创新的思维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联系人类当前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将学生心目中"考前大量背记,考后大多忘记"的无意义活动、一门考试的负担,变为关系个人切身利益、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用学科。用创新的思维帮  相似文献   

2.
向阳 《地理教育》2013,(Z1):30-30
<正>在知识信息时代,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健全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均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地理课程"为基本理念,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MapInfo支持下,设计了一个"中国人口基本国情"的教学实例.该实例显示使用桌面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组织地理教学素材,而且便于教师、学生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质疑和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静怡 《考试周刊》2014,(47):142-143
<正>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地理实验探究活动就是学生通过地理观察、调查、观测,理解"地"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化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让学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普遍展开,中学地理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教是"灌输式"的应试教育,而当今新课改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主动参与、勤动手、勤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广大教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此,本文特就新课改下如何进行中学地理教学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查玉红 《考试周刊》2014,(70):135-135
现今地理教学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全员发展,即面向全体,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人才;二是全面发展,以落实"五育"为基础,培养德才兼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各类人才;三是特殊发展,引导学生发现"特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和谐发展,教育要做到"健康有序"、"自然而然",消除心理障碍与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地理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许春燕 《陕西教育》2007,(10):50-50
长期以来,由于初中地理一直为"次科",再加上部分教师仍是"满堂灌"、"随意性"式的教学,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  相似文献   

8.
游学多指各地方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地理教师也需要"游学"。"游学"有利于教师重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探寻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拓展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教师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初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推器";其次,要创设和谐平衡的教学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第三,要创新学生成绩的评价机制,这是创新思维的"催化剂";第四,要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和学生创新思维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10.
一、引用时事,增加学生地理记忆能力 例如,在讲到"中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首先简单叙述:我国北方干旱和南方洪涝总是相伴而行;1998年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灾;去年北方春旱严重……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成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说也不例外。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社会对人才要求升级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优劣体现的核心标准,决定着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它能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12.
熊世培 《地理教育》2013,(Z1):29-29
<正>由于目前初中对地理知识不重视,进入高中后,又接触新教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许多学生认为,地理很难,甚至某些教师也认为"地理就是文科中的理科"。地理难在高中必修一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之间联系所致。一、地理思维欠缺的表现新教材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学生认  相似文献   

13.
乡土地理中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它贴近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的载体,上好高中第一节地理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乡土案例,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乡土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家乡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实现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国家新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当地条件,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掌握获取乡土地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处理好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的关系,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强地图教学,训练学生"文"图"转换,培养地理空间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因地制宜的人地观,用地理联想编织地理知识记忆网络;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增强学生识记、保持和再现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要求高中学生"学会独立或者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技能"。并指出要"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教育作为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则要求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或收集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的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协作能力,学会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新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升华。一、创设和谐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17.
梁承新 《成才之路》2012,(9):13-I0008
文章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原动力;优化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持续力;强化直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力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黄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15+17-15,17
对中职校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时代赋予中职校地理教学新的要求,本文针对中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中职校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来谈谈这方面的经验。(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3)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9.
学习力是学习型社会中的个体应具备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能力。地理学习力是学习力的地理学科化,是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增长极"。地理学习力包括地理学习动力、地理学习毅力、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力、地理反思力和地理创新力等。元认知策略是提升地理学习力的关键:通过重塑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地理学习动力;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搭建学习支架,促进深度学习;通过问题驱动、对话协作,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创新学业评价方式,以表现性和发展性评价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绪论的学习,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教师个人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创设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生的实践中增强学习兴趣;融合地理于生活中,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生活即地理,地理即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