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全面落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分组教学解决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行差异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广泛使用项目教学法,如何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优势,进一步探索教学过程和项目实施进程有效可控的项目教学法是广大计算机教师十分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近几年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分组教学法,推行教学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学方法--分组并行项目教学法,并通过一个真实的课程设计案例,对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同时还提出了应注意的事项,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郑海涛 《教师》2013,(33):128-128
如今信息技术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工具,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问题化教学设计能力非常有必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意义,提出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协作分组式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信息技术公共课网络教学的现状和教学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探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培养与分组教学法,以及在网络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转换教师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李立 《黑河教育》2004,(2):14-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操作程序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资源支撑、合作探究;对…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意义,从合理分组、科学实施提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最后提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评价。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并且培养相关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大的问题提出了教师应该在任务的设计上下功夫,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善于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针对学生兴趣容易偏移的问题提出了创设合理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针对任务驱动的进程受阻的问题提出了适时适度引导保证教学顺利进行;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分组、详细分工、开展竞争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实施途径比较困惑 ,实践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有鉴于此 ,本文提出 ,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 ,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 ,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 ,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 ,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性 ;倡导通过教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 ;文章还提出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时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是核心;内容则包括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同时还提出了进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对策,这些对策影响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唐晓芳 《教师》2014,(21):58-58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充分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点,扎实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当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立足学生生活感知,引导学生认识电脑;二是教师进行操作示范,要求学生分组练习;三是丰富教学实践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集合网络发展态势,指导学生绿色上网;五是发挥以赛促学功能,促进学生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阐述分组分享教学在实践中运用的长处,并且探究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分组模式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能够明显优化教学课堂,延伸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  相似文献   

12.
刘成良 《广西教育》2014,(34):36-37
阐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更新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新课程理念;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步明确.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承担者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他们的教学效能感高低成为影响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涵,调查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北京丰台区一所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初中)的在职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技能现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辅助教学方面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现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状况,分析教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动力,并提出相应的激励教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韩晓铂 《考试周刊》2013,(30):120-121
<正>近阶段很多学校推行学案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参与度高了,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学案式教学的确有它自身的魅力。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学习中,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通过几个学期的运用,我发现学案及分组教学效果有优势,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下面我就信息技术课堂采用学案分组教学谈谈感悟。学案教学及在其基础上采用的学生分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确实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除了能在明确课程目标上,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有参考的依据外,在以下方面也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一、学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案,把本来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实用性课件来源、教师的教学素质等原因,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策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构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该怎样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信息技术组的老师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教育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为解决教学重难点提供地理工具和地理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并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现代技术环境。文章基于TPACK模型构建了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框架,并提出初中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以教学重难点为核心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调动教学灵感触角,不断积累、迭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坚持“学、摩、练、践、评”循环模式,彻底变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实用性课件来源、教师的教学素质等原因,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策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构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高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本研究采用《地方师范院校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状况调查问卷》对183住高师院校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较好,其次是教学能力,环境评价最差;计算机培训时间和使用时间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各维度呈正相关,即二者的时间越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情况越好;理科教师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明显好于文科系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即观念和态度明显影响教学行为的发生;教学环境与教学能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教学环境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