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健飞 《新高考》2006,(4):25-26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中的传统题型,也是非常重要的题型。高考作为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一直遵循着“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历史高考是以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为核心,问答题在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上的综合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使得这一题型相对于客观性试题而言,更能体现出对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2000年版)“教学目的”中要求“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科考试说明》(zooo年版)十条“考试能力要求”中的第六条要求考生能“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比较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思维能力之一。对学生的比较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屡见不  相似文献   

3.
问答题是历史试卷中主观性试题的常见题型,所占分值一般都在20%左右.传统的试卷设置中,问答题只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简单的叙述表达能力.素质教育实施后,问答题的考察要求有了飞跃的发展,不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叙述表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评价论证等手段,把历史素养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渗透融合,迁移提升.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问答题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转变,是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些思考,希望和广大同仁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它具有知识容量大、综合归纳性强等特点,能较好地体现高考对应试者历史知识与能力测试的要求,也是其他题型所无法替代的。从近年高考看,主要题型有综合归纳、叙述论证、分析比较、人物评价等。主要特点有:①试题考查走向的趋势从单一考查知识到重能力再到知识能力并重。②命题对象集中在原因、过程、结果、特征、历史评论等方面。③答题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强势回归教材在历史备考的最后阶段里,考生要以新课程《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为依据,回归教材,重点掌握和存贮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感觉越来越脱离教材,但实际上解答试题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语境依然源自教科书,考生储备的背景知识越多,历史语境越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就会更快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分析、综合、联系、归纳、比较等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力的人才,使学生因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7.
中学历史大纲把能力培养列为历史教学任务之一,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变“应试教育”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为首要任务的养成教育,变单纯的传授知识为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笔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认真遵循大纲要求,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运用了“研学、讨论、答疑、讲解、训练”五步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不再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再过分侧重课本知识的教授,而加强了对学生的求知天性的重视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历史故事准确、有效地进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就能够发挥其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祖国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授课前历史故事的准备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将历史故事恰当地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20 0 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可谓百花齐放 ,一些省市是单独命题的 ,而统一命题的全国卷也有好几套并存 ,也就是说 ,同是全国卷 ,命题内容却大不相同 ,本刊本期只选登了全国卷中的两套试卷 ,比如浙江、福建、河北等地用的是本刊选登的全国卷 (一 ) ,而陕西等地用的是本刊选登的全国卷(二 )。限于篇幅 ,其他各套试卷无法一一刊登 ,这是我们感到非常抱歉的。不过 ,有条件的读者可以上网查阅。然而 ,不管怎样 ,采取一种开放互动的态度 ,对高考试题加以审慎的评析 ,却是十分必要的 ,既有益于高考命题改革 ,又有助于指导高中教学实践。这里选登的文章 ,就有这样的意旨 ,但愿能够给您哪怕一点点启迪 !  相似文献   

10.
历史图画题是以历史图画为纽带而设置的历史综合题或文科综合性测试题。因其不仅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读图、思辩、综合概括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因其能比较自然地融合地理学科知识而成为综合性较强的试题,所以,在文科综合高考中,该题型成为比较重要的题型。如何解答好此类试题呢?本文试举例说明其基本的审题和解答技巧,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年来的中学教育改革已经取得重要成果.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到倡导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得信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近期的发展方向和计划。例如问题教学法就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提倡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课堂教学.提倡师生双方共同合作来探究问题.提倡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2007年高考历史卷在6月9日露出真容.作为教学第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对以下几点感受尤其深刻:试题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历史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历史智慧比历史知识重要;充分体现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事实向广大师生证明,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课程观取代教材观。  相似文献   

13.
<正>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全过程中,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智慧之源"。学生智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  相似文献   

14.
为此作为一位历史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富有时代性和生活气息。可如今的初中历史课堂,由于诸多原因,陷入了困境之中。多数历史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将历史与现实割裂。但我们的学生,成长于信息发达的时代,电视和网络带给他们大量的"时事热点"。若能根据课本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课堂之中,不仅会大大缩短历史课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能激发学习兴  相似文献   

15.
肖焕 《科学教育》2006,12(1):51-52
材料解析题是对历史学科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性考查。它融阅读、辨析、理解及阐述本质和内在规律为一体,是测试学科能力的“多面手”。因此,近年来材料解析题已渗透到高考的各种题型之中。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审、读、取、结”四步解答法,供大家参考。为说明其解答思路,现以2005年河北文综卷(全国卷1)的37题为例:例: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材料二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五化”学习法就是指在学习历史时要做到“条理化”、“有机化”、“专题化”、“立体化”和“应用化”.这有助于优化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率.又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五化”学习法的具体应用又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经过不断完善,使其可操作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以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的和内在的规律。历史教师的历史思维是对历史教育过程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 ,旨在揭示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内在规律 ,它是历史教师心理品质的重要特征。历史思维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思维类型 ,既不同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 ;又有异于文学和艺术的思维方式。在学校教育中 ,数理化教师主要依据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 ;而语文教师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活动。由于历史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决定了历史教师的思维方式具有自己鲜明独特的性质。著名历史教育家…  相似文献   

18.
吕穆 《教师》2014,(4):42-42
正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许多学校和学生不太重视历史课,"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把历史当做一门副科。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就逐渐降低了,以致他们的成绩等各个方面就较差。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当然这也增加了我们历史教师的工作难度。因此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就此谈谈  相似文献   

19.
胡新焕 《考试周刊》2009,(20):178-178
我们每个人至少在中小学时都学过历史,然而历史课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枯燥和了无生趣的记忆。除了没完没了的时间、人物、事件和锻炼记忆力外,历史课似乎没有给我们更多的收获。历史课果真是枯燥的吗?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究竟该如何记忆?对于知识面较窄的广大农村文科生而言.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那么,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不是有章可循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实施新课程高考省市的增多,人们对新课程高考的关注也水涨船高。目前,从各种媒介中不乏看到人们对新课程高考的种种热议。在众说纷纭的评说中,笔者感到一些说法尚限于表面,一些评论未点明方向,尤其是对于即将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师生来说,有必要澄清一些误区,明确新课程高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