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府歌辞《长歌行》见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前人对这首诗歌多有评论,或正确,或有误,或深刻,或肤浅,但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不无参考意义,谨作辑评如下:▲吴兢的及时行乐说。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吴兢说:“言荣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见《乐府诗集》所引)按:吴兢的观点是对此诗的一种曲解。他认为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应当趁年轻力壮之时去追求逸乐,不要等到年老力衰时,空自悲伤,无所于事了。显然,吴兢的说法使此诗带上了及时行乐的颓废色彩,应予批判。▲五臣注的早崇树事业说。《文选五臣注》对此诗的…  相似文献   

2.
张岱的<和挽歌辞三首>作于他徙居西北山期间,该诗受到陶渊明的<拟挽歌辞>的影响,但同<拟挽歌辞>相比较,张岱的<和挽歌辞三首>体现了诗人"忍辱求生"的生命意识和乱世修史的复明隐衷,其亡国遗民的精神追求感人至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张岱的诗歌必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陶晓跃 《师道》2005,(8):25-26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41岁时,辞去仅任了八十余天的彭泽令后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淡远、疏放而拙朴,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是诗人灵魂深处的歌。  相似文献   

4.
乐府古辞《陇西行》一诗前后诗意不连贯,且开篇四句与《步出夏门行》结尾四句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它原本是由两首无关联的歌辞拼合而成的。明清诗论家们对《陇西行》的解读,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情况:梅鼎祚等人认为这首诗前后割裂;陈祚明等人认为其前后有关联,而且笔法颇为神妙;朱嘉徴等人则直接忽略前半部分而仅阐发后半部分诗意。《陇西行》古辞这种拼合型结构及后人对此的相关阐释具有特殊的诗学价值,充分体现了汉语诗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北朝民歌《琅琊王歌辞》八首中,有三首应系凉土“西戎”父老创作的用来歌颂北魏广平王元浑的民歌。其创作年代约在公元471年或此前;有四首系歌颂琅琊王的民歌。《慕容垂歌辞》三首,其中所写非慕容垂与东晋的“枋头之战”,而系慕容超守广固之战事,故其中慕容氏应系慕容超,歌辞应更名为《慕容超歌辞》,其创作时间应为公元409年底至410年初,为南燕人嘲笑慕容超所作。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我国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有之(钟优民、李初);评之为立志从以成就功业、为求仕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亦有之(李春青)(2)。上述评价都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认为若将其归结为对人生美的追求似乎更为妥帖。因为对于社会黑暗,渊明虽强烈厌倦并最终遁世,但却未有什么具体的救世思想与行动;至于为求仕,虽然渊明诗不少,然中并无强烈的以求仕之念,否则不至拂袖而去;至于自救,则倒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一种人生理想:诗意地栖居,纯美地生活。“猛志逸四海”(《杂诗八首》之五)是为求美;“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是为求美;“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八首》之二)亦是为求美(3)。不论从政也罢,归田也罢,都统一在他对人生美的追求与体验之下,并集中体现于其诗创作中。故本将其人生理想界定为人生美,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导致了他的归隐行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堪为诗的故乡、诗的国度,诗人数以万计,写诗成千上万首者不可胜数。但诗人及其作品能否为世人广泛传诵,并不一定取决于其写诗数量的多少、诗作的长短。诗言志,诗抒怀,诗贵在能感动人的心灵。乾隆皇帝的诗超过万首,但有几人能记诵他的诗?荆轲、刘邦、项羽,这三人每人仅存诗一首,可他们的诗却古今流传、众口吟诵。诗不在多,有“仙”则名。荆轲的两句诗——《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首诗见于《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后人称之为:《易水歌》。此诗是秦  相似文献   

8.
陶潜《挽歌诗》与魏晋佛教“三世之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陶潜《挽歌诗》三首,是凭藉了魏晋佛教“三世”神学想象才得以突破我国千百年来的《诗》《骚》传统,于现实人生之外另辟出一“幽冥”鬼世界来,抒写其前所未有的奇思妙想,使之成为千古绝唱的浪漫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9.
王昌龄在唐代诗名很盛,以“缜密而思清”著称,被誉为“诗家夫子”。他擅长七言绝句,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他现存的一百八十多首诗中,绝句占了一半;而送别又是他七绝诗中的一个主要题材,八十余首七绝诗中,送别诗又几乎占了一半。而《芙蓉楼送辛渐》又是他送别诗中的上品,因此历来被人们所推崇。这首短诗不象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单纯地抒写送别时的伤感和凄凉,而是借送别来申述自己的志趣,表明自己不改初衷,坚贞顽强的情怀。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独特,韵味醇厚,情感真淳。他追求自在的状态、自然的人生、自然的文学,自然朴素是其"真淳"的基础。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坚守"固穷""真我"是其"真淳"的原因。他的诗就是他的生活的缩影,他的生活也是浓缩了的一首首诗,他的生活、作诗都是坦率而发,无造作、矫揉、斧凿之痕。他的诗随其淳厚、睿智的哲学思考而显得真淳、隽永、厚重,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意象     
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中 最常见、也是最含糊的术语。它的使用范围可以包括读者从一首诗中领悟到的‘形象’,以至构成一首诗的全部描写内容。戴维&;#183;刘易斯在他的论著《诗的意象》里指出:意象‘是语言绘成的画面’,‘一首诗本身也可以是多种意象描写绘制成的一个意象’。”  相似文献   

12.
<正>王维以禅入诗,世称"诗佛",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积雨辋川庄作》入选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当我们带着禅心品读这首诗时,发现其所绘之景,所创之境尽含禅意。"禅意"较为抽象,教师不易讲清讲透,学生也不易理解。本文试对禅意做一点解析。读懂王维的禅心是读懂这首诗歌的钥匙。他笔下的景物与禅相伴,与佛共生。他以宁静之心滋养佛根,以佛心慧性超然脱俗。高中阶段,教材选入数首王维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中找寻  相似文献   

13.
高鲲 《现代语文》2006,(5):48-49
阮籍以《咏怀诗》名世,一般提到他的《咏怀诗》,都是指其五言《咏怀诗》。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阮籍”条说:“……(阮籍)长于五言诗,代表作《咏怀诗》82首多抒写忧生伤时的苦闷,为后世传诵。……”但阮籍是否还写有四言《咏怀诗》,有多少首,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因为建国后几部通行的文学史著作都不提这个问题,只有胡国瑞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提到阮籍还有四言《咏怀诗》三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阮籍”条说:“……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另外质量较高的《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14.
<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其诗现存二千八百零六首,诗人将他的诗歌创作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这个分类原不够理想,因为前三类以内容分,后一类又以形式分,角度不同,未免夹杂。当然,对白诗的评价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贬者认为白居易诗风格卑下,过于俚俗,尤其他所写的那些反映农民生活的诗,并非出于关怀农  相似文献   

15.
《诗经&#183;卫风&#183;氓》是一首争议较多的诗.不断有文章论及其主题和女主人公形象。至于诗中的男主人公氓.历代诗评家的意见似乎倒很一致.认定他是负心薄幸男人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标题之于诗,如同眼睛之于人。要了解一个人,不可不看他的眼睛;要读懂一首诗,不可不读它的标题。  相似文献   

17.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民族意象是构成其陇右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该时期他113首陇右诗中有50多首与民族意象有关,这些陇右诗写出了陇右地区特有的塞外风光、民族关系、异域风情,这类诗既不乏丰厚的意蕴,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旺 《考试周刊》2009,(3):29-30
晚明张岱,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在饮食方面也是一位精致的鉴赏家。他作有多首咏方物诗,今择几首观之,品其“以俗物入诗而不失其雅”之美。  相似文献   

19.
处于六朝末期,梁陈交际的阴铿,是探索音韵规律、探索近体诗形式的重要诗人。因其传世作品仅有34首,史传中对他的记载也很简略,今人已无从得知他是否是自觉地遵循着某种理论来创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肯定他为届世诗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阴铿诗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水”的意象出现得颇为频繁。在其传世的三十余首诗中,有12首诗含有“江、河、溪、池”内容,这还不包括他的两首《闲居对雨》中的水之意象,近半数作品中都有水出现,其扮演的角色也多有不同,可以说,“水”见证了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郑珍的诗共900多首,疾病诗就占了约50首,他的疾病诗细致记录了他患疾染病直至逝世的全过程。疾病给他的身心带来了巨大影响,他在疾病诗中表达了思亲念友、关心农事的情感和反思科场、抗争天命的思想,呈现出沉郁悲凉的风格。此外,他疾病诗的意义在于反映了他艰难的心路历程,侧面折射出晚清边陲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