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东于2007年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阶层发育程度差异较大,以辈出率为中心考察发现存在典型的区域和城乡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的社会阶层差异成为影响高教入学机会差异的重要要素。由于广东各阶层学生在家庭城乡归属、家庭职业阶层、家庭文化程度和家庭年人均收入4个要素上的差异,导致了高教入学机会的不均等,而且4个要素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重叠性,社会资源的"马太效应"对高教入学机会公平性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应通过策略重构、布局优化和行动创新来缩小城乡的高教入学机会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次调查资料的深入分析表明:高等教育的阶层差距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城乡经济差距。在被调查的37所本科院校中,农民与非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差距悬殊。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导致这一结果的制度性原因并没有随着高等教育的爆炸性扩张而消除,相反,大幅度增加的高校收费使低收入弱势阶层的子女在面对高等教育时遭遇更大的障碍。这样,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实现大众化的同时,如何实现其质的结构性转变,促使位于高校金字塔顶端的“一流”或“重点”大学更多地向着低社会阶层开放,就成为一项新的制度和政策课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阶层差异的研究日益受重视,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由于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加之各种客观存在的困境,使得国内研究存在不少遗憾之处,如研究推广性不够,一些研究结论缺乏可比性,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等。若要对国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异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且为解决国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提供更多科学依据,仍需要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新疆8所高校161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影响其子女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基础阶层子女更加容易在公办性质高校获得入学机会;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入学机会受家庭背景影响最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随父母学历的提高而增加;基础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受其家庭经济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教育肩负着社会分层的社会职能,而高等教育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中,促进社会代际流动的作用更大.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呼声越来越高,因阶层差距而导致的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而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又反过来加大了阶层间的差距.本文着重阐述了二者在当代所显现出的互为因果的特征,并就如何减少阶层差距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阶层对保送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阶层再生产理论入手,采用辈出率作为研究方法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所获得重点大学与热门专业的保送机会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仅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或干部)阶层与专业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阶层等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所获得的保送上重点大学与热门专业的机会远远高于农林牧渔与工商服务者(或农民与工人)阶层的子女,而且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或干部)阶层的子女所获得的重点大学与热门专业的保送入学机会也明显高于专业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阶层的子女,这说明文化再生产机制与特权占有机制在共同主宰着保送生制度的命运,应对之策是严格规范保送程序与提高保送标准。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出身较高阶层的子女比出身较低阶层的子女拥有更多入学机会。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不均、教育成本的制度性失衡、拥有资本的代际影响、高招指标投放的不合理、高校资助体系的不完善等方面,具体分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阶层差异的原因。从社会学角度思考教育公平问题,认为教育要努力缩小不同阶层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高校类型中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平 《高教探索》2006,(5):22-23
通过对我国10个省份不同类型的50所高校农民阶层子女的抽样调查,探讨了不同高校类型中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发现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阶层男女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逐渐缩小,尤其在公立高职院校农民阶层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超过农民阶层男子。  相似文献   

9.
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外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起步较早,成效显著,在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六个方面呈现出从单一取向向二元(或多元)结合转变的特点.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确立以研促建目标,重视社会整体调查,注重多元方法分析,强化互动规律探讨,致力互动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有利于促进正向社会流动,对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和变动起到重要和特殊的积极作用。通过对高等教育促进正向社会流动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更多社会中下阶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从而实现自身的正向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具备现代社会分层结构雏形,但不理想。当前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社会底层成员向中上层流动。要达此目的,必须加快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增加社会底层成员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层和高等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分割。社会分层可以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入学类型、学业成就、教育意愿和就业成功率等;反之,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它可以影响到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地位。因此,既要考虑到社会分层、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两者的相互联系性,努力使两者达到互动、和谐的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社会分层是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应试”现象是普遍的 ,而非我国现阶段特有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社会资源 ,进而是教育资源竞争的问题。在看到社会分层客观存在的现实前提下 ,如何保证教育平等 ,如何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乃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运用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理论,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帮助社会下层成员经由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以使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为促进社会的平等与公正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目标追求,是"人人平等"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展.目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无可讳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面对不同社会阶层共存的现状,绝对的机会均等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联系国情来理性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力求达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基本平衡状态,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平等、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8年发布的全球学生流动数据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探究了全球学生流动的特点、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发现:全球学生流动呈现出流入流出区域较为集中、硕博层次流动比例高、STEM领域流动性强等特点;全球学生流动受到政策、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趋势表现为美英两国的国际学生增速放缓,加澳两国有望成为接收国际学生的新增长极,东亚和东非的学生流动性将有所提高。建议评估影响国际学生选择的可能因素,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建设留学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学费和机会均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学费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内涵,依据先行研究构筑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最后,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我国过高的高等教育学费已经对部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大学升学即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深化,教育公正和教育平等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人们在思考与解决教育公正与平等问题中提出了“补偿原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育公正和平等是对立统一的,在努力创造对促进教育公正能够有所作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妥善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