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上好一节课要做毕生的准备。"课前要勤,课中要精,课后要思,时刻做真实素材的发现者、记录者、整理者,对素材进行再加工,使其与教材紧密相联。打造精彩高效课堂,与巧妙的课堂设计分不开。笔者结合"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谈几点感悟。一、巧用生活,导入新课新课导入是否引人人胜,往往决定着一堂课的品质,也是创设教学情境成功与否的前提。教师若能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出发,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从教学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新课导入效益最大化,同时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就在自己身边。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厚积方可薄发,胸藏万汇,方能吞吐翕张。”没有积累.就写不出好作文.遑论写出创新作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大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训练学生的积累与整合素材的能力。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注意积累.但真正成体系的指导.进而开设这样的课型的非常少.另外.由于缺少专门的课堂交流的平台.整体的积累“场”的效应很弱.真正在坚持做.做得比较很好的学生也很少.更多的只是在穷于应付.而合理分析整合运用素材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在学生的作文中大量存在生搬硬套.拼凑堆积素材的问题.此外.作文中思维的低幼,语言苍白则与积累中重事例素材轻浯青素材和思想素材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创新出“素材积累系列课”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情境素材建议”作为独立模块进行呈现,彰显了对“情境素材”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情境素材建议”在“2022年版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呈现数量、不同维度下具体内容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分析,以及与“2011年版课标”和“2017年版课标”的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情境素材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建议和启示包括:情境素材使用要与化学教学内容相融合,挖掘素材承载的学生必备核心素养;从真实情境素材中寻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深入挖掘情境素材的潜在教学价值,促进课堂质量的提升;准确把握同一素材在不同主题或学段中的价值,注重跨学科素材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4.
以课例《去年的树》为研究素材,搭建“效益课堂”专题研究平台,进行课堂观察、诊断与反思。开展“师生有效互动”之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5.
口语交际是在多向互动中展开的,每一个孩子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来,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成长起来。那么,怎样上好口语交际课呢?我认为要做好“四个主动”。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素材的选择教材上每节口语交际课提供的素材比较单一,插图也比较单调。如果仅局限于这些素材开展交际活动,课堂就显得不丰富、不充实,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因此,要准确把握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拓展训练内容,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素材的选择。例如口语交际课《打电话》,教材上只有四幅对话图,仅以它…  相似文献   

6.
“绿色说课”是介于“真课堂”与“研讨课堂”之间的一种解读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模式,具有仿真、高效、互动等特点.它比传统说课多了实践成分,是一种“出入自如”、“拿捏有度”、“夹叙夹议”的课堂演绎形式.具体而言,要展示课堂生成,展示创新实验,展示精彩片段;要简洁省时,设施简约,具体实用,开拓视野;提倡在观摩中学习、在展示中交流、在交流中研讨、在研讨中提升,是说课者、观摩者、专家之间的“三方对话”.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在“翻转课堂”改革中需要搭建一整套与改革相关的资源,包括为课外准备的在线学习平台中的微课、教案、课件、素材等.在改革的教学内容中,要从课前准备、课堂交流、课后在线等全部程序重新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中,突出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上好信息课,切实做到“会做”,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所应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一堂VB教学课反思,尝试将半成品素材引入课堂,获得了教学成功,由此发现了信息课半成品素材的魅力:可以有效地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可以加深学生对错误的印象;可以较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等。  相似文献   

9.
选择好的素材是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的很多教学素材来源于网络.或者教材配套光盘等,很少来自于生活实践。“原生态”教学素材就是要让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从教学现场、学生生活与调查研究中获取。“原生态”素材获取模式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还做到了以生为本,让课堂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0.
一般的教研形式往往存在“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缺乏互动交流、研讨味不浓”等局限性。为了突破这些局限,我们设计了一种“问课一剖课一辩课”的课例教研形式。这种教研形式的基本程序与主要任务有:研讨主题与素材的确定;听者问课与授者答课;行家剖课引出研讨问题;通过辩课交流提出整改方案。该教研方式能够使研讨信息由“单向性”变为“互动性”,使评课行家由“评判者”变为“指引者”,使活动人员由“参与者”变为“研讨者”,从而提高研讨活动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以“牛奶包装盒(利乐包)的相关实验探究”单元课的设计与实施为例,从选取情境素材、确定课堂任务、设计课堂问题、设计学习活动和持续性评价方案等方面论述促进“深度学习”教学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好课堂”一直是教学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教师所争取的,更是学生所企盼的,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构建一个好课堂呢?笔者只想从教学反思这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构成“好课堂”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要最终保证“好课堂”的构建成功,就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认真反思以达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贾腊生 《湖南教育》2003,(13):30-30
课堂教学的骨架是课堂结构。课堂结构一般由“阶段、环节、程序”组成,如新知识学习课一般可分为“导入、新知识学习、应用、结束”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由一至三个环节组成,如有的新知识学习课中的“新知识学习”阶段可安排“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归纳生成新知识”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又由若干个程序组成。一节课的“阶段”和“环节”是课前设计好的,但大部分“程序”不要课前设计,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为了实现对教师教学的有效评价,评定一堂课要解决好如下四个问题。1.你是怎么教的?评课者听完教师的课后,要和执教者一…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师要想方设法打造站位有高度、选材有热度、思维有深度、情境有温度、课堂有趣度的思政课,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范式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既遵循了课程发展规律、回应了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相比传统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在育人理念上的视野格局更加宏大,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要通过善用“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和思政全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使“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校领导、教研员都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课后少不了要进行一番分析、指导、评价,这就是评课。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评课呢?笔者认为评课应把“指导教学,提高教师”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评课不应把重点放在对某节课优劣的评价上,而应把这节课当作“素材”,通过评课不仅使教师知道这节课教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分析课标中“情境素材”的特点,提出从文化、社会、学科本位3个维度对课标中的“情境素材”进行分类,对新旧版课标中“情境素材”的类型进行甄别和数量统计.通过对比分析新旧版课标中“情境素材”类型数量的变化和内容的变化,总结探讨初中物理新课标在“情境素材”内容选择与组织方式上的突破与创新,揭示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和新导向,为“情境素材”的有效运用和新课标的全面落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双减”背景下,义务阶段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开展初中阅读教学工作时,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制订多样化的措施,以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基于语文阅读课堂,通过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阅读方法来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高效课堂。“双减”政策主张“减负”“提质”“增效”,教师应在个性化教育中做“加法”,在作业负担上做“减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本文基于“双减”背景,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并从运用教材、生活素材、信息教学、分层作业等多方面展开探究,以构建高效阅读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9.
问题之一:课程资源泛化,非语文活动过多课改以来,有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标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量地从课外选取教学素材,将各种媒体中的优秀之作运用于指导学生阅读及与口语交际训练。什么“说话课”、“说写课”、“读写课”应有尽有。甚至许多非语文的活动也纷纷粉墨登场,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写作,就拿大部分时间打乒乓球。球打得热热闹闹,但到指导写作的时候却草草而过。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绘画、做手工、做实验,这到底对学生掌握语文起多大作用?其实,课程名目多、门类多、活动多、形式多,又重新造成了师…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 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 优美的品质。”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传授 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要巧妙地戏耍“花招”,善用慧眼去挖掘课 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基于 德育素材陪学生们一起走过一段“细水长流”的德育渗透心育 的历程,从而使学生们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